布偶奇遇記

文.圖/小佳

(一)單元名稱:布偶奇遇記

(二)設計者:陳佳瑩

(三)設計理念

        布袋戲曾是常民生活的一部份,在娛樂缺乏的年代裡,在廟口演出的布袋戲,曾帶給一家老小極大的歡樂。在現今的社會中,布袋戲已不再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精緻美麗的戲種,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四年級的孩子在綜合課程中會接觸到針線的訓練,而藝文課可以接續著針線的基礎,透過讓孩子製作簡單的手偶戲,讓他們多一種管道接觸布袋戲,並透過自己的思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手偶戲。

 (四)教學目標 

1. 了解布袋戲在台灣發展的歷史,並認識布袋戲與廟宇文化的關係。

2. 學習製作手透偶,並練習手套偶的操縱方式,分組完成演出。

(五)活動流程

活動一:廟埕看戲

  • 布袋戲與台灣:布袋戲與廟宇文化息息相關,因為早期,台灣閩南泉州、漳州的移民,從原鄉帶來各自的鄉土神祇信仰,並在拓墾成功後,開始建立寺廟奉祠,每年的神祇誕生日,往往成為地方最熱鬧的大拜拜,不但有迎神賽會的大遊行,廟前的大埕更是重金禮聘原鄉的劇團上演耳熟能詳的家鄉戲。而這些唐山過海來台的劇團中,布袋戲是變化最大的一種,藉由歷史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時代變遷對於戲曲文化的影響。
  • 認識布袋戲的後場音樂~鑼鼓樂。
  • 欣賞布袋戲影片:武松打虎。
  • 介紹台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與黃海岱。
  • 布袋戲大解密:指導學生透過網路查詢布袋戲的相關資訊。
  • 物品劇場:利用隨手可得的物品,加上創意與想像,變身一個個活蹦亂跳的戲偶,為生活添情趣,並藉此練習偶的操縱方式。
  • 相關資料可參考: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

活動二:掌中乾坤

手套偶製作:講解手偶(手套偶)的原理。製作數種簡單的手套偶,並學習操作、呈現。

 

活動三:聽偶說故事

  • 聲音與表情:透過發聲練習、聲音與情緒的連結、聲音與動作的關係等遊戲,練習操作手套偶,並分小組呈現。
  • 故事劇場:介紹創意舞台、服裝、道具的製作小秘訣,認識與了解如何將故事轉換成立體的戲劇呈現。
  • 分組演出。

↑讓布偶穿上美麗的條紋衣服

↑加上兩個耳朵就是一隻可愛的小兔子

↑我們是好姐妹,我們的布偶也是好姐妹

↑鐵甲武士鍬形蟲

↑金光閃閃鍬形蟲

↑利用吸管製作我的雙刃刀

↑張開翅膀的大嘴鴨

↑美麗的小天使

↑我做的就是我自己

↑我的布偶有戴頭巾喔!

↑我的布偶有自己帶來的小配件

↑我替我的老公公布偶作的吸管拂塵

↑我的花布衣很炫吧!

↑替布偶做一張身分證,介紹他的身世及絕招。

↑利用各種材料製作演戲的佈景及道具。

↑大家合力繪製佈景

↑利用椅子架起佈景就是簡單的戲台啦!

↑也可以利用鐵製衣架,當成簡易的舞台喔!

 

(六)分享與回饋

    在教學資料的收集上,可多收集各種不同種類的手偶,刺激學生多重的想法,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今藝文課的教學時數略微不足,此以課程若需要從「欣賞、設計、製作、演出」一系列完整進行的話,只利用藝文課的時間較不可能會有完整的呈現,建議可與語文課或綜合課一起協同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的孩童針線的使用尚不夠熟練,在製作及指導上會花較多時間,手偶配件的製作,可以黏貼代替針縫,或許也可考慮將此課程移到高年級進行教學,在偶的製作上可以有更精細的呈現。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