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煌 不識本心學佛無益 水墨木刻 80×122 ㎝ 2008
文 黃甄珍 圖 鄭政煌提供
空間意識的思變
在我認識的藝術家,少有藝術家像鄭政煌一樣具有如此強烈的創造力,每一個時期都能呈現不同風貌,使用的媒材雖然並不特殊,但在他的精心巧思下,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能表現的如此深刻感人。「窺天」系列的材質使用也具有此一特點,藝術家捨棄了傳統紙張的使用,改以將水墨畫在木板上並搭配木刻刀痕的效果,將兩種常見的效果鎔鑄在一個畫面,增添了一個立體效果及真實的凹凸空間,增加空間的可探討性,平面的現實空間與刀痕凹凸空間,產生了一個虛與實的辯證,這裡我們見到他對存在的不同詮釋,兩個不同處理的空間形式,像是說明。意識與阿賴耶識兩種不同意識的區隔,顯現出兩著雖不同但卻同時並存和合之運作關係,使得原本單純的水墨起了異質變化。鄭政煌對媒材的運用一直有他個人強烈風格,也有他獨到嫻熟之處,但總是以東方精神為其底蘊,其媒材試圖回歸東方水墨精神之重新詮釋,企圖將高濃度的東方水墨精神融入他的藝術創作中,捨棄單純傳統筆墨的趣味,故不見筆墨皴法的老練,他的水墨技法也與傳統皴法並無太多關連,生澀的線條墨色似乎對筆墨提出某種質疑,藝術應回歸背後精神的擴展,而非一味的追求筆墨的純熟,重新審視筆墨與媒材對話的可能性,但卻不礙東方精神在其中醞釀,這在較少材質試驗的水墨傳統上,也開啟了我們在水墨媒材使用上新的視野。
不識本心學佛無益-乾屎橛 水墨木刻 80×122 ㎝ 2008
水墨形式的反動
他的畫面形式大致可分為幾種樣式,一些人物背向觀眾而面向一個未知的領域一個或者是個情境,這些人物有穿著西裝的人物、有著一隻大眼睛的人物、米老鼠、凱蒂貓等,背者觀眾站在一塊石頭或大的頭像上,前方是以石頭、花、枯木、糞便等物所結構成圓形或四方形的結構物,這裡雖然他是使用水墨形式,也見到他使用不少西方的符號及呈現方式。這些人物似乎略有所思沈靜在某一時刻中,我們不明白畫中人物所見到是什麼,但卻也感染了相同的氣氛,畫面所形成的整體氛圍極為寧靜安適,細膩的筆觸和刻痕慢慢凝聚出安詳靜逸的能量,如果稍微多花一點時間停留在他的畫面中,視覺似乎會慢慢被導引到心靈深處,人會變得柔和而能沈靜下來,這時你會發現一股「靜」的能量的產生,似乎有跨過另一時空之可能,一種想超越現實的意識逐然產生,這時有了一種再往前探究生命實像的衝動,然而不實證本心的根源,一切追求終極的知識都將成為戲論,這使我們雖然徘徊門外卻有一窺真實像的渴望,也讓人有了另一番滋味在心頭。也因藝術家使用媒材得當,才能使木頭產生特殊感覺,提供了在紙上所不能呈現的感受,這時我們才能明白繪畫底材選擇的重要性及思考性,這些不像水墨的水墨作品,反倒讓我們見到水墨革新的曙光。
煩惱即菩提 水墨木刻 65×50㎝ 2008
結語
在鄭政煌的作品裡我整理了幾個特點,都是在雙重觀念的辯證下進行開來,他以水墨為創作媒材,但卻使用西方駕馭媒材的觀念;雖然使用西方的空間觀念及詮釋語言,但顯現的卻是東方精神底蘊,同時運用東西方的符號圖騰,卻醞釀出異質文化的和諧,形式的使用看似簡單,但實際卻異常複雜,然而顯現的氛圍又極為單純,這些元素交錯運用,使得作品的意涵變得豐富,這裡我們看到傳承與革新同時進行,這讓我們在觀賞他的作品時,能在不同時間有了不同的思維,這也是他作品在這世代可貴之處。而他的創作固然以佛教思想為架構,但在他的形式之中卻難以見到佛教形式的圖式呈現,但作品中卻瀰漫濃厚的宗教性氛圍,使人在欣賞時容易進入他的某種意蘊,一種傳統精神的意韻卻依附在一個新時代的形式,使人不僅有一種視覺新意更蘊含了精神的興味,卻沒有一些宗教的教條與包袱,這是在此類型的作品中很難見到的。
( 全文完)
皈依覺-西方極樂國 水墨木刻 242×242㎝ 2009
靜觀 水墨木刻 80×122 ㎝ 2008
悟 水墨木刻 164×122 ㎝ 2009
靜觀 水墨木刻 164×122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