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周慶輝在紀實攝影中添加藝術元素,由妻子、視覺設計師黃寶琴將他的作品集結成冊,並獲德國紅點設計獎。兩人各具專業,又彼此交流,被友人形容為設計界「神鵰俠侶」。
黃寶琴的作品橫跨空間、產品與平面設計,包括美術館展館規劃、國際書展、商展、海報、圖書、雜誌等。她說,「我的設計是將二元與三元的概念交互運用」;獲得金蝶獎圖文書類銅獎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就是把空間感帶到平面的成功例子。
看完一系列紀錄余光中、王文興等6位文學大師的毛片後,黃寶琴化影音為圖文,製作出一部「紙上電影」。她以余光中「逍遙遊」中提著包包的人作為封面主視覺形象,因為這是「那個大時代所有人的共同印記」。封面摺頁擷取王文興「紙上戳點」的獨特寫作方式概念,把戳出的圖樣畫素放大透析後,彷彿一串跳動的脈搏,靜靜躺在摺頁裡呼吸著。
黃寶琴說,為藝術家策展,一開始就要想好適合國際規格巡迴展的版本,並自我提醒:「每個案子都是一件『視覺藝術作品』,而你是藝術家的第一個讀者,他們經由你的策劃,走向廣大的觀眾。」
身為藝術家的妻子,工作上又常與藝術家密切合作,黃寶琴經常從丈夫身上獲得具參考價值的觀點。但是,當她為周慶輝的攝影作品出書時,夫妻倆意見相左,「作者」跟「編者」間也免不了一番論戰。
兩人合作的「野想:黃羊川計畫」,是台灣第一本得到德國紅點設計獎的攝影集。
不同於過去的黑白紀實攝影作品,「野想:黃羊川計畫」是周慶輝首度以彩色影像發表,並改以當代藝術家身分介入的作品,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與義大利佛羅倫斯育嬰堂辦個展。
他以傳統手法為甘肅省黃羊川鎮的孩子拍下生平第一張正式肖像照,再透過後製,把孩子對電腦想像的手繪圖畫映照在童稚的瞳孔中,以「孩子眼裡小小的彩色夢想」作為故事,注入報導攝影的寫實面。
周慶輝認為身為藝術家,技術是其次,有沒有「想法」才是關鍵。抽象的概念必須透過設計,具體地表現出來。以前當攝影記者時,必須掌握適當的時機拍下某個瞬間,成為攝影藝術家後,則要控制畫面。「任何創作都不能過分隨興,需要嚴密的思考作為基底」。
回到攝影本身,周慶輝認為最難拍的照片是那些一直都在,但常被視而不見的人物、風景,「同個景色,白天、晚上看也不一樣」。「看到的永遠比拍到的多」,要常保好奇心,了解環境,投射自己的情感,才能對既存事物「有感」。
看展覽也是一樣,周慶輝說,「好的藝術品不會只有一種解釋」,凝視作品的同時,跟自己對話,由觀看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去探究、得到啟發。
從傳統紙本時代到數位雲端時代,這對創作夫妻檔有志一同地說,不要怕接觸新東西。周慶輝想把自己丟到陌生的地方,去靠近、了解當地生活型態,找尋更多靈感。黃寶琴則把自己推向時代前端,摸索各種可能性,讓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2012/03/09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