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是上天賦予人類最真實與溫暖的存在感知,亦是視障者認識視覺化社會最有利的感官媒介。然而,在藝術文化的國度裡,運用視覺認知與鑑賞的必要條件,以及藝術品維護與保存的管理機制,卻成了視障者以觸覺接觸美學事物的另一個藩籬。
近年來,國內社福單位與博物館逐漸關注視障者的美學教育與體驗,相對地也反應出視障者的藝術與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而國內部分美術館與博物館雖然自1993年起曾陸續辦理過少數邀請視障者參觀之視覺藝術展覽或活動,如:台北市立美術館在1993年辦理的「羅丹雕塑展」、以及北美館在2005年辦理以視障者為主要參觀對象的「樂透:可見與不可見展」、歷史博物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在2009年辦理的「羅浮宮雕塑巡迴展」等;以及製作提供視障者的藝術複製品與觸覺教具教材,如:國立台灣博物館在2005年辦理「看見博物館」展覽活動的建築相關觸覺教具教材與口述影像資源、國立故宮博物院自2008年起舉辦長期「視障導覽活動」所提供的故宮歷史文物複製品等,但卻仍未見有常態性提供視障者參觀的藝術品原作之觸覺教育活動。
在國外,自1913年起,美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館長Robert W. de Forest為殘障者開設兩門以觸覺認識藝術品的課程,教導參觀者以手觸摸藝術品,藉以認識美國的雕刻品與樂器,也讓博物館開始重視身心障礙者接觸藝術品的權利。法國羅浮宮也於1995年開始舉辦常態性觸覺教育展,並於1995、2000、2005、2008年分別舉辦不同主題的觸摸教育展,更複製許多館內典藏雕塑品,陸續推廣至其他國家。此後,歐美地區許多已開發國家之博物館與美術館積極重視身心障礙者的參觀需求,因此長期投注於開發無障礙藝術教育資源,尤其是視障者的參觀與導覽資源,除了原有的語音導覽服務,以其他感官為主的參觀資源,更是這些美術館與博物館積極努力的目標,如:觸覺導覽、點字手冊、口述影像、陪同參觀服務、觸覺立體地圖、閱讀輔助設備(放大鏡、字體放大、盲用電腦等)、浮雕化畫作模型、雕塑品複製模型、藝術創作工作坊等。而筆者亦曾在2009年十月參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與紐約現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舉辦的視障者藝術導覽活動,在參與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大都會博物館提供館內各項開放大部分展示的雕塑品原作提供視障者直接觸摸,並有專人導覽解說,在館內參觀作品;而紐約現代美術館的館藏作品則是讓視障者戴上輕薄塑膠手套讓視障者直接觸摸,亦可如同其他參觀者在館內自由移動,並非在特定空間內觸摸部分雕塑複製品。經歷這樣的觸覺藝術教育體驗活動,筆者回國後仍持續在視障美術教育領域努力,也期盼國內美術館未來能朝向這樣的方向讓讓視障者有更多機會機觸藝術作品與活動。
何其有幸,民國九十九年正式對外開幕的蒲添生雕塑館在今年七月舉辦了「指躍雕塑─蒲添生藝術觸覺教育展」,讓我們在展覽中看見蒲添生大師如何透過雕塑手法形塑與再現他生命中美好的人物事的姿態與記憶,也在展覽中看見了蒲添生大師的後代子孫以開放而關懷的心態邀請視障者以觸覺體驗來瞭解這位國內雕塑家的經典原作,甚至進而帶領視障參觀者進入「蒲添生故居」的戶外雕塑展示區、藝術走廊、工作紀念室、文物展示室等區域,歷經兩個小時詳盡的口語解說與觸覺導覽,認識國內這位重量級的藝術大師。這樣的觸覺教育展覽形式的確是國內少數而難得的方式,除了願意將藝術原作讓所有視障者可以直接觸摸,並搭配專人導覽,如此做法更能讓一般參觀者除了視覺,還結合聽覺與觸覺,以複合感官認識雕塑品原作。因此,筆者相信這個展覽形式未來可作為其他國內美術館或博物館的參考範例,讓博物館的藝術教育從原有的語音導覽與視覺欣賞,積極努力開發觸覺體驗融入展覽資訊中,更進一步將視障者的美學需求納入未來美術館或藝廊的規劃設計當中。
在展覽背後,筆者看見的不僅是視障者藉由參觀這個展覽彌補了無法以視覺欣賞藝術品的遺憾,更看見了社會對視障者的包容與友善,尊重每一位民眾平等享受並學習藝術資源的公共空間的權利,更期待從這次的觸覺教育活動能夠喚醒其他美術館與博物館積極開發與規劃視障者的藝術參觀資源與服務,除了立體作品的觸摸與學習,更能延伸思考如何讓視障者從雕塑品到平面畫作的認識,讓國內許多藝術家珍貴館藏作品能透過複製翻模或立體浮雕化,逐漸累積藝術教育之教具教材,並可提供給學校單位融入於課程中觸覺教育,讓專門學校與融合教育中的視障者都能有更多接觸藝術品的機會。另一方面,筆者建議國內美術館與博物館在展覽空間設計時,能參照「蒲添生藝術觸覺教育展」,進而思考如何以常態性規劃讓視障者在展覽空間中自由活動,並有其他視覺輔助設備與口述影像導覽服務等,打破視障參觀者僅能在特殊空間中觸摸作品的藩籬,以「無障礙博物館」的思維改造館內的軟硬體設施,相信這樣的規劃不僅能拉近身心障礙者與文化活動的距離,提升台灣社會的人權觀念,營造更友善的藝術環境,同時也將影響無障礙空間的推廣,喚醒民間單位、學校單位與政府單位的積極重視,進而讓國內視障美術教育有更多元的發展契機。
文.圖/趙欣怡(新北市文林國小美術教師.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博士)
本文轉載自蒲添生觸覺教育展專刊與活動照片,圖文未經許可不可任意複製下載使用,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