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指的是利用各種不同美術媒材,在創作的過程中幫助個案情緒的表達及情感的抒發。由於透過藝術所做的非語言溝通比較不具威脅性,所以對於語言能力尚在發展階段的兒童特別適用。也因為個人的作品有其獨特性且作品本身是一個實體的存在,因此能實際地反射出藝術治療的過程和進展。在這裡,作品的美醜或完成與否是不被強調的。這個由兒童,其作品及藝術治療師所形成的三角型關係,提供彼此一個互相了解的機會。
在歐美國家中,藝術治療被廣泛的應用在教育與復健的領域,就如同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及語言治療等跨專業領域一樣,藝術治療也相當適合運用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身上。
藝術的創作含有多面向的學習模式:認知的、感覺的、動覺的與情感的系統都在創作的過程中架構出傷害性最少的運作模式;藝術媒材的使用,如繪畫塗鴉,黏土雕塑能促進許多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的協調能力、視覺和觸覺的整合等。此外,潛意識的衝突被視覺化,圖像化後,負面的情緒獲得了宣洩,兒童們便有機會提升他們的自我認知與了解,增進自我認同與接納。
藝術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媒材,也分別有不同的性格、感情和使命,在與孩子互動對話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療育角色。例如:紙張的厚薄、大小、顏色深淺,可能會牽動孩子的表達能量與投入程度;各色飽滿的豆子,能帶出孩子的生命力與觀察力;沙子豐富的觸感,對情緒困擾的孩子有著奇妙的吸引力,它不僅是製作沙畫的好材料,對手部功能較弱的孩子,如腦性麻痺兒,也能輕鬆地參與創作,對自閉症這類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更充滿感官刺激;而滑滑黏黏的手指膏對孩子的觸覺經驗也是一大挑戰;簡單而有趣的水彩噴畫,可能讓這些不善表達的孩子,盡情揮灑內在奔放的情緒。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發展協會特舉辦此次研習會,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網站課程資訊報名查詢(http://www.rmdaro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