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十年有感

 

過去,教育部常提到的「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我也常會思考音樂中所謂帶得走的能力會是哪些?大致是演唱與演奏樂器的能力、聆賞音樂的能力、以音樂表達(抒發)自我的能力,也因此許多孩子認知上的音樂課很容易就是唱唱歌和吹吹直笛了。

 

 

 

 

       在學校教了十年書,恰巧因為生寶寶請了育嬰假;一方面想陪著孩子走一小段路,另一方面,也趁此跳離教學現場來重新檢視自己一下。
 
       從以前的音樂課,到現在與視覺、表演合而為一的藝術與人文課,音樂從來就不是主流課程,但,一直覺得,正因為如此,少了考試升學壓力的這門課,更可以是循序漸進,慢慢打好基礎來養成,讓它可以成為每個人生活中如空氣般自然,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家陪著寶寶,總是會放些音樂給她聽,抑或讓她陪著我聽各式各樣的音樂;小小年紀的她,很喜歡隨著音樂節奏打起拍子來,神奇的是,不管是節奏繁複或速度較快的曲子,她幾乎都能抓到拍子以身體搖晃或拍手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且對各種音樂來者不拒,其實除了給她多樣的聆聽經驗,並未刻意教導任何知識,因此,總覺得小寶寶是有與生俱來的律動感,非常有趣!
 
       在陸續給寶寶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隨著寶寶的年紀月數越大,她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到最近發現最能吸引她並總是讓她全神貫注的,多是簡短的兒歌,以及坊間專為寶寶設計之教材裡的歌謠,特色當然也都是簡短,且重複性高,讓寶寶除了發揮天生的節奏感外,還能進一步連結新的經驗,而學到更多的東西。
 
       過去,教育部常提到的「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我也常會思考音樂中所謂帶得走的能力會是哪些?大致是演唱與演奏樂器的能力、聆賞音樂的能力、以音樂表達(抒發)自我的能力,也因此許多孩子認知上的音樂課很容易就是唱唱歌和吹吹直笛了。
 
       雖然我認為的音樂課並不會只是這兩項就足以涵蓋,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要讓孩子們學習,但並不能否認的這兩項的確是重要的部分,以致於許多老師非常注重這兩類的課程;但是雖然這兩類課程已成為國小音樂課的重點,但似乎其教學的方法反而越來越少被討論,因此表面上教是教了,但是否真的教會了?是否累積了能力?或是否有連結了以前的經驗?就不是那麼確定了!
 
       因為這幾年我們都是自行編寫學校的課程內容,這讓我需要反覆檢討自己的教學與編寫的內容是否適切學生程度與能力;因為是自己編寫的,自己最知道自己要教給學生甚麼東西,也因此在課程發想之初,更會謹慎地並且多花些時間去思考其內容,才不會編出不適合學生程度的課程,這樣也讓我在實施課程時,感覺更能符合自己要的滿意度!
 
       在演唱及演奏中,其實在初期挑選曲子時,像是音域、音層、長度、風格與舊有經驗的聯結,會是我首重的一部分,再來會搭配主題、節慶或學校活動加以組合;到了教學時,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教學,對於每首曲子先找出新的元素與舊元素可連結之部分、需特別加強練習的部分,依序教學完並加入小活動讓學生練習時不致枯燥,我會將教學速度放慢,有時曲子會分兩次才教完,讓他們有時間熟悉;教完的曲子,就成為我往後上課前五分鐘的熱身時間,我喜歡為孩子伴奏,配著鋼琴演奏或唱歌的感覺很好,學生也喜歡表演自己可以掌握的樂曲,也在不經意間培養孩子打開耳朵去聽前奏、感受拍子的快慢並專心等待的習慣,於是,隨著時間過去,曲子越吹越熟或歌曲越唱越好,他們也更有信心迎接下一首新曲子。對我而言,演唱、演奏教學絕對不是取決於教一首曲子,而是不停堆疊能力,讓它們能一首接著一首學習,甚至到最後能靠自己演奏或演唱一整首曲子。
 
     其實不管是寶寶或是學生,對於音樂的學習都有他們的步調,如果在旁邊的我們能夠多觀察,並給予協助並且循序漸進,也許,這音樂的種子不但可以植入心中,還可以在每個人的心中茁壯長大,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

 

 

文.圖 / 黃美娟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