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煌 2008 木刻板所製成的木刻作品
六、 當代性、實驗性不足:
康丁斯基說:「藝術是時代的產物。」但多數的版畫家一直活在舊有的形式中,一般而言,多數還停留在形式化現代主義的彌留狀態中進行無限的複製,較少見到版畫家從史觀的高度,去體驗思考迅速蔓延而無限擴張的城市化浪潮,所帶給人們的衝擊與影響。21世紀的生活型態不斷劇烈變動,電腦如海潮般介入人的生活,急速改變人類生活模式與視覺經驗,媒體帶來大量的視覺影像正逐漸改變人們內在的心理需求,網路虛擬的數位叢林法則更趨向冷酷與冒險,雖然帶來便利及刺激,引發新的思潮及觀點,卻也導致人性的質變和各種怪誕行為。
雖然這些思潮變化未必符合人性的正確需求,卻是一種真實虛擬的時代文化現象,這樣的現象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卻真實的存在你的周圍。而這些時代現象,似乎少在台灣版畫界引起漣漪與強烈迴響,更遑論反省,這是藝術界少見的反應,而版畫界仍杵在形式化現代主義的彌留狀態中停留,當代思潮的介入一直未成為版畫創作的重要課題,確實也影響版畫在台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說明的是,當代性的涉入並非只是單純使用當代特徵的圖像符號,或只運用進步的電腦設備做為創作輔具,就表示已融入當代思潮熔爐中,這種手法不過是粗糙運用假性的當代特徵,以看圖說故事式的說明形式,如此對藝術而言顯然不夠深入。創作工具的使用並不分傳統與現代,重要的是作品內在精神之意趣,能否掌握當代氛圍所形成的內在精神,自然作品形式會與之前世代有所區隔,並能清晰呈現新的時代面貌。綜觀現今的版畫,前瞻性不足造成版畫影響力遞減,時代的標記一直未烙印在這一世代的版畫作品中,無法反應當代精神於作品裡顯現世代特性,似乎與當代精神有嚴重脫節之慮,因此很難引起其他畫家及大眾的共鳴。
勇於嘗試、挑戰本是創作的基本條件,然而,技術養成與風格確定的過程,逐然使挑戰的勇氣趨漸磨損,這是身為一個創作者所該警惕。許多版畫家在初期,對嘗試新的挑戰與實驗花費不少精神與氣力,卻在風格逐漸成形後變得越趨保守,失去實驗與好奇的精神,重複已經形成的風格形式做無限的自體繁衍,不斷的複製過去,在重複自我風格中失去最初研究的精神,終於淪為拷貝自己形式的遊戲之作,對生命的體驗不再推陳與悸動,作品失去創造的原動力,這難道不是許多創作者的寫照嗎。
目前台灣的版畫創作主體,還是以”十青版畫”的版畫家為主幹,新生代的版畫家似乎人數過稀,這也可從國內的許多版畫競賽中看出端倪,似乎得獎者不少都是老面孔,少有新生代的創作者及作品。版畫新生力量薄弱的原因,一來缺乏新生代力量投入相關創作,使得整體版畫創作力銳減,二來版畫環境的創作認識缺乏,使得新一代的版畫工作者又在這些不清晰的概念中創作,以盲引盲的陷入形式化危機的泥沼中而不自知,在毫無生氣的圈子相互怨嘆取暖,或者以擷取有限的資源為目的,就更難以改變版畫面臨的困境。許多版畫家侷限在自己的形式風格中,傾向形式再複製缺乏創造韻味與力度,自然所獲評價不高,導致對版畫做為創作的重要手段產生懷疑,甚至在美術圈裏,版畫逐漸淪為邊陲中的邊陲而不受重視,往往得不到他類畫家的青睞與尊重,更遑論親身去參與版畫的製作。
在這多元善變的世代,應以何種模式介入當下的時代氛圍,使版畫走出目前狹隘的框架,唯有勇於自我的挑戰與批判,回到一個屬於版畫挑戰與冒險的年代,進入當代文化場域並切入時代的藝術思維,融入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才可能展現當代版畫特殊的魅力與藝術價值,這些課題是值得身為版畫家的我們所應深省的。
七、 電腦科技的運用: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材質與新的技術來註解。處在今日科技昌明的年代,所有事物皆受科技工業影響而有重大改變,視覺造形藝術,無論在精神思想或技術演變,深受科技觀念所影響。版畫藝術,本來就是印刷與藝術相合的產物,印刷術是科學重要發明,肩負文明思想散播與傳承,是一地文化、科技進步的重要指標。印刷產業越進步,其科技、文化也相對越趨發達,版畫是印刷工業的家族成員,當然與科技有相當密切的關連。而當下最熱門的科技產物即是電腦,電腦的誕生改變了所有產業的運作模式,當然也讓視覺藝術在媒材使用上有了巨大變化。電腦逐漸成為版畫創作之工具,這是很自然正常的發展,版畫家其實不需過於排斥電腦介入版畫,應從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創作與電腦的關係,才能有更精確的評斷。慢慢地,當人都習慣接受電腦支配與過著數位影像的生活,電腦已然成為生活不可缺乏的部份,選擇電腦為表現方式是正常而自然的,回到創作觀點來看電腦材質的使用,才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許多習慣手工質感、講求人性特質的版畫人,總認為電腦的作品不具深刻的情感特質,作品的冷感像冰凍豬肉似的不帶一絲血氣。但新世紀的一代與自然的關係有了相當遠的疏離感,與自然的關係並不如上個世紀的人們來的親近和敏感,與自然的契合共鳴並非此世代所瞭解和追求的,這是我們該有的認識,而冷漠不正呈現當代社會的普遍特質嗎?人生活在複製虛擬的數位環境中,如果要呈現此世代的精神徵候,那使用電腦為創作媒材不也是理所當然。問題並不在電腦是否適合成為版畫創作的媒介,或電腦輸出是否能定義為版畫作品,問題並非出現在工具及技術上,而在電腦所展現的創作形式是否呈現藝術上的強度與高度?能否傳達出不同以往的視覺經驗及無限可能的期待?能否為版畫藝術注入一劑強心針?
梅丁衍 美國玩偶 2003
電腦輸出作品有很強烈的當代特質,視覺效果與重視手工的版畫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數位作品真正給人詬病的問題,出於多數以電腦創作的藝術工作者,並沒有以電腦做出該媒材的藝術水準,更多是使用電腦做出根本不需電腦即能完成的作品,未能將電腦的特質做最大效果的呈現,使得多數的電腦作品水準低落。不只是技術上不精純,在內容上更是匱乏,這才是目前數位作品問題的根源所在。因而,有許多電腦作品所呈現的視覺強度,還不如廣告設計的作品來的令人驚豔!使此類作品常給人粗糙拙劣之印象,致使數位作品之水準難以提升,令人對電腦運用產生很大的疑惑,以為電腦無法做出優秀的作品,進而否定電腦之於藝術的使用。而我們在電腦的討論上,似乎只著眼在工具技術的精良,少有回到電腦本質及他所形成的影響來看電腦,擺脫他的物質性純粹從他的精神及內涵申論,這是能幫助我們從各個層面來看待電腦工具的實質內涵,從更寬廣的視野來認識電腦在我們時代的影響,這對電腦工具在版畫上做形而上研討。要記住所有的物質工具都是我們創作的工具而已,不可被工具綁架自己的思想而被拘泥住,版畫家如能放開心胸接納電腦,在自己創作的需要上使用電腦作輔助,定能對創作有相當助力也會輕鬆許多,也能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另類的創作方向。
待續
董振平 馬=馬Ⅲ 電腦輸出的版畫作品使用得當亦能呈現好的版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