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身「尋找」令人動心之物和景,再用相機「凝視」此物此景及其視界,孩子們「見證」了它者的觀點,並「鏡映」出自己的世界。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策劃,我和姿寧最後挑了一個「良辰吉日」,帶著她篩選出來的青少年一起走出去,來到花蓮近郊的一家民宿外拍,主題是「同理」。
外拍前,我花了一些時間向孩子們說明數位相機的操作要點和「經典」的構圖原則,並鼓勵他們在拍照時,試著將眼、心、身整合在同一陣線上,進入攝影的覺照狀態:什麼東西會吸引你的目光,讓你動心,生理自然會跟著起反應,不管是顯而易覺還是隱隱作「癢」,更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相信你的身體。對身體的覺照,讓拍照歴程成為是一種個人「外在視界」與「內在世界」的對話,亦是一種生命能量的流通和運轉。
好山、好水、好心情
接著,我示範和指導了孩子們「同理技法」的操作。我請他們邊走邊觀察周遭的環境,然後自選一個會「引人注目」的對象,用近距離或特寫鏡頭將其拍下,再以「同理心」的角度,想像這個對象(可以是有生命的動、植物,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物和景)如果有眼睛,它正在看什麼,或想要看到什麼。然後,從「他者」的「觀點」,不看鏡頭,反拍回去。
當初會這麼設計,是希望青少年能帶著「玩性」善用鏡頭,拓展不同的視野。有幾個孩子說,這叫做亂拍。不過,我覺得有時候「亂拍」一下,也能亂出一點明堂來。尤其是當我們試著運用同理的手法,顛覆傳統的拍攝方式和經典的構圖美學,獨特的眼界、絕妙的視野,就在「彈指」之間,一覽無遺。
剛開始,我不太確定這樣既「注目」又「盲目」的拍攝手法和引導方式是否能獲得孩子們的共鳴。不過,他們倒是拍得很開心,或許是因為可以走出去與大自然接觸,身心相對放鬆,防衛隨之下降。坦白說,這些姿寧眼中令人憂心的學生,相處起來都不似她所描述的那樣「作繭自縛」,反而像是一群充滿好奇心的純真少年,帶著「第三隻眼」熱切地探索「此地此時」(here and now)正在發生的現象,與花蓮的好山好水同在,激盪出對話後的好心情。
與中學生一起手拿相機拍照,感覺上,我這個「攝影育療師」比這群「等待破繭」的青少年還要興奮,像隻花蝴蝶般地跟隨著他們的腳步,翩翩飛舞。也許,攝影,是真的使上了一點力,讓人「開了心」。整個外拍的歴程,讓幾個原本互不相識、毫無交集的國中生,悄悄地有了關係的連結,甚至出乎我和姿寧意料之外的,來了個集體自拍,為「走出去,注目」之旅劃下「玩美」的句點,也為「尋找.凝視」的攝影展揭開序幕。
尋找.凝視
返回校園,我們連忙將照片下載。姿寧很貼心的安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電腦,讓他們能自在的去回顧和整理這次外拍的作品。我請每位參與者篩選出幾組自認拍得最好、最有感覺或最有意義的「同理照」與大伙分享。過程中,我鼓勵孩子們試著說出:
你所同理的對象是什麼(what)?
為什麼會想同理「它們」(why)?
你是如何找到它們(how)?在哪裡找到的(where)?
從它們的眼界看出去,看到了什麼(what)?
為什麼你認為它們正在看或想看到這些(why)?
它們可能在想什麼或感覺到什麼(how)?
你與它們的「觀點」是否有落差?而差別又在哪兒?
透過這些「探索現象」的提問,讓參與者反思與覺察「我、它」之間的關係及異同,並藉由照片具體又寫實的影像,投射出個人抽象又隱晦的情感和思緒。
從啟身「尋找」令人動心之物和景,再用相機「凝視」此物此景及其視界,孩子們「見證」了它者的觀點,並「鏡映」出自己的世界。
小小攝影師的同理心視界
觀照之後,我再特別請孩子們精選出一張照片,進行「見證寫作」,將影像轉成文字,以提煉出與相片無聲對話後更清晰的意義建構。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印製成學習單,引導參與者進行書寫,同時鼓勵他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擔心文句不通順或是不合邏輯,目的是希望他們從眼、腦、心,再到手,四位一體自在的為相片「發聲」:
1. 具體形容一下你從照片中看到了什麼?
2. 這張照片讓你聯想到什麼?(如:一首歌、一個故事、一段回憶或一種感覺… 你可以把這首歌、故事或回憶寫下來)
3. 想像一下照片中的某個物或景要和你對話,那「它」會跟你說些什麼,而你又會回答些什麼?
書寫完成,我請孩子們默讀所寫下的文字,一邊讀、一邊圈選出對他/她而言有「正向能量」的詞句,那怕只是一個字也可以。最後,再將這些片斷的文字串連起來成為一段對個人來說有意義的話,或是重新排列拼組成一首小詩,寫在一張小卡上:
「貓靜靜地觀望著陽光和藍天,期待。」
「可愛的蜜蜂,殷勤的採蜜,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努力作好自己的本份,不受外
在影響,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大自然是放鬆的良藥。」
「很多事其實可以換個角度去想一想,這樣做,你的生活將會很美好。」
「塑膠花,它只想走走動動,卻也捨不得放下身旁的寧靜。」
「毛毛的芭樂,石化貓咪,強尼戴普,奶奶滷肉,綠油油葉子,有意義的生活。」
「能量卡」上的文字,記錄下這群青少年參與攝影育療外拍後,與照片進行「見證寫作」的對話。從孩子們的書寫中,我看到這次的外拍,不只讓他們走了出去,對於周遭美的事物能更加敏感的注目,也從攝影和寫作的歴程中練習同理,同時內觀和覺照自己。
這些精鍊出來的照片和文字,經過姿寧的巧思安排和同學們的投入配合,有了令人激賞的成果:「尋找.凝視」攝影展。展覽當天,參與者的同學、老師和家長都被邀請來共同「看見」這些「小小攝影師的同理心視界」。讓攝影,進一步將青少年當前最核心的同儕、師生和親子關係做了藝術上的連結,也利用照片讓關心他們的人有了彼此對話的機會和空間。於是,打破「沈默」成為「破繭」的開始。
整個攝影展最特別之處,是孩子們將部份精選出來的攝影作品製作成書籤,對外公開義賣,然後再將義賣所得全數捐給慈善機構,為這次的攝影外拍牽出了一條與社會連結的線。從個人出發,串連學校和家庭,再拓展到社會,「尋找.凝視」讓青少年從微小的「施.給」經驗中,思考和建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