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俠俠女的家中應該還有幾套平裝版的金庸作品集,不過,大家看過關於這一版本的全封面設計手稿嗎?
當年替金庸作品集設計封面的設計師霍榮齡,把〈富春山居圖〉這張著名的國畫分成了十二段,用在各套的封面上。當時為了吸引年輕一輩新讀者的目光,使用了藍、黃、綠調成的底色。封面的局部上光、調色跟排版,都有相當精細的手工銜接。而且,書封裡面其實還藏著防盜版的秘密!到了新修版時,封面的藍、黃、綠都減到了很淡,彷彿是在水墨畫上面貼了淺淺的金彩,好似悠遠而廣大的江湖一樣。
現在大家有機會來親眼看看當年製作平裝版封面的修改手稿了!4月1日開始,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有一場「臺北出版記憶:文學手工時代」的展覽。除了有神鵰俠侶平裝版封面設計手稿,還有遠流出版的各版本金庸作品集、曾於市面上流傳的盜版金庸作品,還有金老開始著手進行整套作品集的修訂時,與編輯之間針對修訂內容的討論稿件。當然現場的寶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總是要親眼看到才看得準嘛~
(圖:手工時代的完稿圖紙。1998年金庸《神雕俠侶》文庫版封面完稿,霍榮齡設計,遠流出版社提供,李昌元攝影)
曾經有一段日子,美工刀和筆在編輯的書桌上佔據同等的位置。那時桌上沒有電腦,但同樣堆著隨時會土石流的稿件,埋頭其中的編輯也許正在絞盡腦汁,努力要讓書稿少一個標點符號或多一個字,好讓作家已校對了四五次的稿子,能夠不用再重新撿排。
在那個純手工的時代,有一群人,用我們匪夷所思的方法和技藝,將作家筆下的文字,編排成頁、裝幀成書,送到每一個人手中,滋養一代又一代渴望文學與知識的靈魂。而即使是滑鼠,甚至手指取代針筆,WORD取代稿紙的今日,談到出版,人們依然說「阿,那是一門細緻的手工業。」
出版是一門手工業,而文學出版尤其是。生產一本文學書,從出版人的眼光與對文學的熱誠,到作家一字一句的推敲書寫,而後編輯以第一個讀者之姿和創作者對話,以第三者的眼光為作品塑型;在美術設計手中,他們將文字的內涵與精神投射為視覺美學,經過印刷裝幀,文字終於有了載體和雙翼,將作家的意念,也將出版人、編輯、設計,每一位文學職人雙手的溫度,傳遞到每一位讀者的手中,的心上。
「臺北出版記憶:文學的手工時代」特展,走訪13家臺北人文出版社,訪問超過30位文學職人,包括出版人、作家、文學編輯、美術設計,分別以出版因緣、創作歷程、編輯故事、設計美學為核心,分享參與出版生涯中最自豪的文學作品,邀請讀者一起進入文學的世界,拆解文學出版的表裡,看見一本書背後的故事。
【臺北出版記憶:文學手工時代】特展
時間:4/1(三)~ 4/19(日)每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2樓)
官網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