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松園

tree01

     尋找松園                             文/River


    海濤洶湧,洶湧如今夕
澎湃如昔,松風在深山澎湃
一盞燈,亮在異域            – 楊牧

        位於花蓮美崙山斜坡上的松園別館,是我的私心鍾愛的景點。多年來它被賦予的奇幻色彩:據說當年還是神風特攻隊的招待所,敢死隊在此受天皇所次御前酒享樂的一夜;隔日,便如櫻花墜落般的自殺攻擊。也曾傳言高階日本軍官,在此切腹自殺。


那時破舊荒廢的日據時代古蹟,充滿鬼影幢幢的神話。「泉生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夜晚凌亂松影與斑鳩鳴唱,叢生雜草與帶著鹹味的海風。它是我們夜遊聚會探險,眺望溪流、出海口的神祕角落,也是我們拍攝實驗電影的場景。


松園居高臨下,守護著美崙溪蜿蜒入海,與花蓮市維繫著又近又遠的微妙距離。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的原鄉。不經意的荒草樹石中,竟恍惚記載著上古神物漫走的痕跡。

        奇萊平原(花蓮市)各部落族人便奮力對抗金髮藍膚,身材巨大的阿里卡該(Alikakay)鬼神,祂盤踞在美崙山上,做惡人間。美崙山成為森林蓊鬱、樹藤盤紮,神秘不可侵犯的「禁地神山」。族裡的巫師用台灣芒「希納里迪」(hinalidih)結界劃分神聖與世俗空間,從此,阿里卡該不再四處捉弄作惡;反用祂的廣大神通,幫助族人生活。


重建「神聖與世俗空間」,將這滄桑半世紀,飽受侵蝕脫落屋瓦房舍,整個重建改造,規劃成為一個休憩咖啡庭園與藝文空間。經歷繁華衰落與重生,外頭街道擾嚷依然,這裡靜謐靈性依舊,「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假日可以悠然探訪的角落。


六十餘株近百年的老松,大傘般遍布撐起,是「松園」的由來。據說早期是日軍從琉球引進,又名「琉球松」。松樹受美崙湧泉之賜,株株姿態俊逸蒼勁,坐在松林庭園中喝杯咖啡,俯瞰市景與港灣,享受陣陣海風吹拂,松林光影舞動的瞬間,松果悄然落下,這是獨特的感官享受。「餐翠腹可飽,飲綠身須輕」。

↑本圖出自「松園別館」官網。漫畫家敖幼祥所繪的「松園別館」


午後,厚重的雲層和斷續的雨,充滿意境的松樹,成一幅冷色調的黑白照片。除了松林之外,還有向蕨類、血桐、芒草、榕屬植物等;雀榕穿過水泥牆,深入建築物內蔓延。而後院的水生植物池更是生趣盎然。一個歷史空間與自然生態交織成松園的特殊風貌,正是松園獨特之處。

        和洋混合式二層樓主建築裡有藝術品展示空間、書店、藝術家工作平台、工藝教學空間、咖啡廳等,越來越具規模。也曾有過戶外裝置的「漂流木藝術節」。當然盛產詩人的花蓮(楊牧、陳黎、陳克華…),也有獨一無二的「太平洋詩歌節」。(已經辦到第三屆)


更特別的,是這些或利齒或朱唇的詩人兼詩評家,他們這三天中會在「松園別館」,在漫天的藍與漫地的綠蔭松針間,唸詩與分享。「微涼的十一月初,到濱海小城花蓮,有松濤、蛙鳴的美崙山「松園別館」,聽太平洋詩歌節詩人們在山藍、水藍間,誦詩歌之清音,織秋日之斑斕,已是島嶼東部,乃至於台灣詩界,一年一度的盛事。」


下回到花蓮,別忘來杯有松針的下午茶。


完全免收費的松園,它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也是戶外教學的好去處。花蓮市中正國小美術班–吳偉玲老師,發展出水墨的整合課程。「松濤盈耳、松香撲鼻、松針遍地、松影入畫…」空間能量、社區文化與美學結合的課程。

    


探尋松園,感受生命

時間:2004,5/6  星期四   第二,三節
地點:松園別館

課程設計緣起:因應《生命的喜悅》兒童畫展覽,故設計此單元讓孩子親近地土,從活過六十載的老松搏鬥史,斑駁牆桓蛻變中發現生命的軌跡,進而在變遷中讚揚土地的生命力!

教學目的:

1.接近實場感受古蹟新風貌並激發花蓮子弟愛鄉土情操。

2.現場速寫觀察,實地體驗培養對大自然的敏銳性。

教學內容:

1.關注 

A 關心花蓮珍寶90高齡老松們,並其衰殘救治之貌。
B 當地生態面貌,發現植物的生命力。
C 建築物的再造,閒置空間的再利用。

2.回饋 

A 尊重生命及場域,愛護地土。
B 觀察描寫紀錄老松此刻面容。
C 對愛護松園別館行動再思考。
D 感謝館長及為我們服務守望老松的叔叔阿姨。

參考資料:松園別館網址http://pinegarden9.myweb.hinet.net/pine.html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