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覺進入巴赫的音樂世界

B02

文/林彥君 圖/小佳

    許多人說:「巴赫是個老派的頑固先生」,這話一點兒也沒錯;不僅對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來說是如此,對當時〈十七世紀〉的人來說也是一樣。他的固執個性從幾個著名的小故事就可窺知一二,其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是:巴赫小時後不顧兄長的反對在月光下抄寫樂譜,導致他晚年為眼疾動了幾次手術;另一個則是他在青年時期曾經為了欣賞一場大師的管風琴演奏會,不遠千里的跋涉了二百英哩(約三百二十公里)去聆聽,由此可見他的學習精神!

    巴赫堅持的性格不只發揮在學習階段,到了面對工作的時候,他的態度依然一絲不苟,遇到賞識他才華的上司當然如魚得水,但是遇到百般刁難的主子時,他也不會降低標準去逢迎討好,反而更努力創作,向大家解釋他的理念,爭取屬於自己應有的待遇與權利。因此當同時期的作曲家開始創作較為簡化的音樂或者始嘗試寫作娛樂大眾的歌劇時,他仍每日實實在在的工作以滿足高度的自我要求。除此之外,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帶著濃厚的宗教風味,在許多作品的樂譜上還會特別註明一些「榮耀上帝」、「以上帝之名」等字眼,以表達他的虔誠信仰。
  
    我們既不是專門研究複音音樂織體的音樂學家,也不是人人皆有有深厚的基督教信仰,因此巴赫音樂在一般大眾的眼中總難跳脫「無聊」、「難懂」的形容。在這裡我們先不管他的音樂如何高深複雜,先用比較輕鬆的態度來認識一首樂曲,一首以催眠為目的寫作的《郭德堡變奏曲》。
 
    郭德堡(Goldberg)是一個曾在巴赫門下學習的宮廷樂師,他十四歲時服務於俄國駐德國大使的宮廷內。因為該大使長期有失眠的困擾,因此在巴赫造訪宮廷時特別商請他創作一首能安定精神,兼具溫和與活潑的曲子,來撫慰夜晚失眠的痛苦。在創作完成之後,大使就常常在難以入睡的夜晚要郭德堡為他演奏這首樂曲,而這個曲子也因為郭德堡居中媒介而得名。

    這首變奏曲包含一個寧靜安詳的主題,以及三十個風格不同的變奏曲,如果完整演奏的話至少要一個鐘頭之久,即使沒有達到入眠的目的,光是欣賞這三十個變奏也是聽覺上的一大享受。下面簡單介紹主題與第一變奏,其餘的部分,就等待您自己去發掘箇中樂趣了!

主題:
    巴哈選用一首慢速的薩拉邦德舞曲作為整個音樂發展的基礎,在這裡所使用的音符與和弦變化都不多,因此特別有一種純淨、恬適的感覺。或許是G大調原本就屬於穩定的調性,因此不論多麼雜亂的情緒到了這個音樂底下都變得特別安穩。
    我多年前曾看過一部電影《英倫情人》,如果有印象的讀者一定記得劇情裡頭那種安靜孤寂又帶點期待的味道,而這個主題就有那種感覺。或者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在身處在寂靜無聲的教堂中,帶著被俗務煩擾的心靈,想祈求一點慰藉、一些理解,那麼這時候從天上傳來的,就會是像這樣的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當然不是只有在睡前適合聆聽此曲,若是需要安定的投入工作、或想獨自享受咖啡和書籍的時候,這個主題絕對是最好的陪伴音樂。

第一變奏:
    當我們被主題的音樂洗滌過之後接著聽第一變奏,心情就會轉變成雀躍的跳動。
    在這個變奏裡,右手似乎一刻不得閒的持續轉動,讓人感覺要跟著音樂向前跑,而左手則踏著穩穩的三拍子步伐,將往前衝的速度感穩住。這個短小活潑的樂曲是「催眠」目的之外的小小樂趣,彷彿看到十七世紀的貴族們穿戴華麗,跳著快樂又矜持的舞步。其實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巴哈靈活的地方,他雖然對生活和工作態度嚴謹,寫作的技巧也洗練純熟,但並不會為了展現高深的寫作技巧而忽略了音樂的變化和樂趣,即使三十個變奏樂章聽起來相當龐大又冗長,但實際欣賞時,仍可以聽見巴赫穿插其中的快樂與巧思,或許可以說,只有在音樂中才能感受到巴哈的熱情吧!
   
結語
     對於郭德堡變奏曲的兩段粗淺介紹只是期望能勾起讀者的一絲興趣,事實上巴哈的鍵盤作品已經將複音音樂的各種寫作技巧發揮到極致,在他之後沒有任何人能超越,連貝多芬這樣的大音樂家也深深受到影響。但是如果只顧慮複音音樂的線條與賦格的寫作手法,恐怕許多人對巴哈會敬而遠之,更別提願意去用心欣賞了!
     如果有某個時候,您的心情需要寧靜或必須理性的思考,巴赫的鍵盤音樂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它不像貝多芬時時刻刻帶著濃重的悲哀與怒吼,也不像莫札特式的天真歡樂,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最不擾人的背景音樂,也可以將它視為平靜心靈、梳理思緒的一帖良方,現在就從《郭德堡變奏曲》開始吧!!

我要回應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