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老生常談的歷史起源,要談藝術教育與漫畫的關係,就必須先了解漫畫與繪畫的分界在哪裡?
以大方向來說,漫畫是繪畫中的一個領域,反過來說、所有漫畫都是屬於繪畫,但是怎樣的繪畫才能夠100%被歸類為漫畫而不會有爭議,卻是由一套如同社會刻板印象的不成文規定所劃分。
1.以劇情連貫的圖片輔佐文字述說一個事件或一段故事的作品,是現今大眾可以一眼認定的漫畫形式,四格漫畫也屬於這類。
例如訪間常見的 航海王、火影忍者、七龍珠 等作品
航海王One Piece封面(系列作品於2011年3月總銷售量達到2億本)
原作 尾田榮一郎 東立出版
2.以單張圖片述說一個事件(可能會輔佐文字),是漫畫最早出現時的形式,而後多被用於報紙的嘲諷小品或教科書中的解說圖片
為了避免混淆,當漫畫開始出現上述三種分類的爭議時,名詞上也做了修正
第1類 稱之為 現代漫畫,俗稱連環漫畫或四格漫畫
第2類 稱之為 傳統漫畫,俗稱小品漫畫或政治漫畫(根據發表平台與內容決定)
最早的漫畫是由第2類的傳統漫畫開始,由於線條簡單、作畫時間短、社會立論明確且發表於雜誌或報紙等印刷品上,其創作動機有一部分明顯是為了金錢利益,對藝術工作者而言,這是一種失去靈魂精神的圖片作品,即使從事技巧是繪畫,但表現出來的作品卻不被認為是藝術。
直到1960年代普普藝術家羅伊‧李奇登斯坦將靠印刷大量複製的漫畫用手繪網點的方式模仿出與原作幾乎相仿的放大作品,同時也因為普普藝術將藝術存在於社會文化的觀念帶給大眾,身邊萬物皆藝術的想法也開始孕育而生。過去講究精神傳統的古典畫作被搬到拍賣市場兜售,藝術品的價值開始與金錢畫上等號,反過來平時放在商店大量販賣的漫畫,在藝術中的定位也逐漸明確。
羅伊‧李奇登斯坦作品
隨者技術的發展,如同畫派的傳承,現代漫畫在作畫上也根據地區與畫師而有不同的差異,大略可以粗分為日系漫畫與美系漫畫兩大類型,此外還有一些較特別的風格例如港漫及本土漫畫。亞洲地區的現代漫畫作畫風格多半承襲日系畫風,以唯美、精緻與線條流暢感為主,歐美地區則屬於美系漫畫,講究男性肌肉線條的粗曠感與女性第二性徵及體態的表現,臉部則強調細膩的寫實風格。港漫除了具有類似美系漫畫的肌肉感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誇張又富張力的獨特改編劇情,即使是經典武俠小說也可能透過港漫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風格。本土漫畫則是像劉興欽、諸葛四郎、老夫子等線條簡單、表情生動的鄉土故事。
比起單張的繪畫或圖片,連續圖片加上文字可以更清楚而正確的向讀者傳達一件作者希望傳達的事情,加上臺灣有一種小孩子喜歡看漫畫的奇怪刻板印象,大約從2000年起各教科書與課本就積極嘗試希望透過漫畫讓學生更喜歡讀書,儘管確實實行了,但所表現的只是“配上課文內容的插圖“罷了,漫畫與繪畫最大的不同,在於漫畫還必須具備極強的“說故事“能力,圖片本身必須就能傳達出想傳達的訊息,倘若需要靠文字說明才能讓人看懂,那充其量只能稱得上插圖而已。
藝術教育希望帶給大眾的,就是藝術並非遙不可及的崇高理想,相反的,就如同動畫、漫畫、遊戲一樣,是存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