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域What We Are Mapping

E62681383a22ece70ebf83908f7b7b5d

在當代社會語境下,我們如何詮釋及看待所居住的「空間」? 「空間」如何激發我們的想像? 本展集結19位國內外藝術家,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及文化脈絡出發,以藝術的手法「演繹」、「測繪」其身處之場域,呈現多重的觀看視野。

展期:2014-05-23 – 2014-07-20
展覽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C4倉庫
 

對於宇宙空間的探索,可溯及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就提出地球是球體而非平面這個概念,但一直至16、17世紀,哥白尼及克卜勒才相繼打破以地球為世界中心的觀點,提出以太陽為太陽系中心,其他行星圍繞太陽運轉。

而一直到牛頓及愛因斯坦的理論相繼出現後,空間加入時間的因素,形成「四維象度」的「時空」概念,從此打破「絕對空間」及「絕對時間」的舊觀念,「時間」與「空間」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動及改變的。

除了對空間物理性的探究之外,在當代哲學脈絡中,則是可以參照巴舍拉「空間詩學」及傅柯「異質空間」兩大理論來觀看藝術領域對於「空間」的詮釋。

巴舍拉在《空間詩學》一書中所提出的「空間癖」的概念,即是強調空間的「人文價值」,是「被想像力所擄獲的空間」,不再是幾何學、測度平亮的物理空間。是以心理想像、主體知覺所建構出的一個內在世界,經由主體意識對外在空間所投射出的精神迴盪,召喚、重現/重製一個內在空間,這個空間可以視為「靈魂安居之所,
它在我們之內,以及我們在它之內。」

相對於巴舍拉的「內在空間」,傅柯提出「異質空間」的概念,「異質空間」是存在於現實空間中的特殊空間,在社會規範中具有特殊功能性;它也同時具有轉換的特質,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具有不同的功能。此外,異質空間也可以在一個現實的空間,並置多重型態的場域位址。也可以結合時間的運作,形成一個偏離現實場域的另一個時空片段。「異質空間」因此也可以代表著對照現實空間的另一個幻想的、虛擬的空間。

本展共邀請19位藝術家,皆以「空間」為創作主題,藉由各自的創作脈絡,來對「空間」進行不同的詮釋/測繪。以「紋理記憶」、「境外之域」及「疆界穿越」三個子題來進行觀看。藝術家們從各自的生活記憶、文化、傳統及創作媒材,對「空間/場域」進行不同的演繹/測繪,形成多重觀看視野。同時,就展出場域-駁二倉庫-而言,由一個建立於日治時期的廢棄倉庫轉向為展場空間,也具有「異質空間」的特質,在此場域展出,將形塑出一個多重並置的空間,觀者一方面由外觀看這些回應當代空間的作品,同時,整個觀看過程也被包含在「異質空間之內」。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