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唐唐發的異想世界(中)

P44

2002      到〝此〞一遊

  

文: 鄭政煌

形式思維的解讀 

一、作品內容素描
「王爺巷美術館」:位於台南鹽水鎮王爺巷,全長約120公尺,道路並不寬闊卻有著豐富的建築人文景觀,是典型淳樸的台灣農村生活樣貌。藝術家的原始理念是想將美術館的概念轉移到傳統巷道中,以「大眾雕塑」概念的魔法使巷道成為一所美術館。藝術家說服巷道的所有住家,將自己生活中在使用的物品,或早已存在,放置於巷道中景觀植物與廢棄物等,陳列在自家住宅門前或牆邊的展示台上,更於晚上裝置投射燈以照明,這些展品有些是居民日常使用物,故會隨著居民的生活需求,或對作品有了新的想法而有所變動,故在不改變巷道原貌及不影響住民作息,突顯美術館在民間的一種原生創作概念。 

 

王爺巷是一傳統巷弄,實施計畫前之樣貌

 

實施計畫後之樣貌,晚上打上燈光很有一翻情調

  

居民習慣種植花草並且放置於門口或牆邊,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防止汽、機車擦撞房舍,這些盆景就成為美術館中重要展品

 

有著一對古典巴洛克建築門牆的住家,給他們一個台座後就裝置成圖中的景象

台上擺出他們的創意

 

空地上的手推車是市場賣年糕阿桑的,已經棄置許久荒草淹蔓周圍還有很多垃圾,讓人視而不想見

 

變成展品後讓人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美術館中陳列著居民曝曬衣服的作品,而且每天呈現不同的樣貌

 

晚上打上燈光的樣貌

 「三斤100元」:位於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遊藝廣場的藝術展覽空間,這是一個複和式的開放性使用空間,內有西式餐飲咖啡的吧臺空間,旁邊附設有能提供樂團現場表演及視覺藝術展示的空間。這些空間並無區隔,同時使用常會有相互干擾的狀況。同樣在「大眾雕塑」概念的運用,唐唐發在這樣惡劣空間條件下,反而使他的觀念更加清晰而具力量。這次的展出是以油彩繪畫、立體雕塑、現成物三種不同的類型,所建構成一個彼此具關聯性的裝置作品。 其內容物有平面繪畫,以粗糙生澀的描繪技法及俗、澀、豔的色彩,以圖案式的排列將台灣傳統市場常見的景象如青菜、魚肉等擺設的情境做描繪,也有一些是放大的圖像,像是攤販或一般人在牆上記錄的一些文字數字,它不是以繪畫作品為目的,使得展場空間瀰漫一種他所謂海口人家特有的海鹽味道。再來就是紅白條紋塑膠袋及破汗衫毛巾的運用,他以樹脂塑化定型而成雕塑物,塑膠袋普遍的使用已成為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記憶,那是庶民生活中最大量被運用的物品,而紅白條紋塑膠袋更是這種記憶的象徵。緊接著旁邊的一個角落睡躺著一個遊民,同樣以現成衣物所塑化而成人型的「類現成物」,並在展場上放置了一些現成物,有些是他有意識的呈現,有些是因現場的靈感而隨機的使用,如放置旁邊的傳統腳踏車及堆疊裝貨物品的紙箱,或者原空間所遺留的椅子、舞台、吧臺、座椅等,甚至觀賞者所遺留的垃圾,與這些紅白條紋塑膠袋及繪畫配置在一起,就形成一個相當寫實生動的台灣庶民景像。這也因為他的作品許多觀念穿插運用,才能將這些原本不搭嘎的空間能不困難的融合在一起,而不顯得尷尬曖昧。

遊藝廣場的藝術展覽的空間

 

我門隨處可見的塑膠袋塑化後成為展場的雕塑物 

 

裝貨物的紙箱

 

平面繪畫畫出市場攤販的景象

 

遊藝空間原有的舞台設備

 

舞台設備自然成為大眾雕塑的展品

 

遊民景象

 
二、材質的內涵

藝術家多數時候在處理塑膠類材質的裝置作品上,表現一種生活中對塑膠產生的歷史情感,被使用過的塑膠材質有了自己的一段歷史記憶,雖然它是那麼低俗而微不足道,而這些記憶卻又是深植我們心中,相同材質而遇到使用者不同所形成的記憶也有差異,因此所產生的故事也有了不同,也正是它的低俗卑微到了極處,我們會忽略這段在生活中的記憶,故而無法引起多數人的共鳴,但透過藝術家細心的提點,喚起了我們遺忘的記憶,他的作品有了一種歷史觀,雖然不是一種宏大的歷史史詩,一種普羅大眾卑微通俗的記憶歷史,而這種歷史記憶在他的作品中更顯得渾厚和實在,也因他的形式是一種平民精神的顯現,看似平凡卻蘊含著一種深意,形式雖然平凡但卻透露平民生活的無意義形式的一種價值美學。

(未完待續)

塑膠袋經過塑化而成具硬度的雕塑品

 

 

感謝唐唐發先生免費圖片提供 

我要回應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