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教育網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歌仔戲是社會「老師」

歌仔戲是社會上的「老師」,教忠教孝、守節守義,每個時代都需要這些「常識」,要能落實,除了自己堅持與終身學習,尚得仰賴學校老師,還有媒體幫忙導正社會,讓清流與正義在你我身邊不孤單。 在我兒時的「薛平貴」 閱讀全文

336d6e45001c603052accd6de4c50b60

國際PISA測驗中的表藝素養

閱讀、科學與數學三科之外,PISA又加測一科?
甚麼是加測的科目:「合作性問題解決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ompetencies,簡稱CPS)?

各版本教科書中的表演藝術分析

一、表演藝術教學的目的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還是技藝的操作?當前的教育理念下應該十分清楚。如果學生沒有發生興趣,學習行為可能在課程結束後同時終結,所以,教學應該是培養與建立學生學習的興 閱讀全文

各版本表演藝術教學內容分析

一、表演藝術教學的目的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還是技藝的操作?當前的教育理念下應該十分清楚。如果學生沒有發生興趣,學習行為可能在課程結束後同時終結,所以,教學應該是培養與建立學生學習的興趣。

    不過從藝術的學習的過程,我們都知道學習藝術無法脫離基本技術的操作,經由對某類藝術的基本技術實際的操作,才能對該類藝術所體驗與了解之後,才能觀察或查覺是否對於該項藝術產生興趣。一直以來都有教學者主張藝術學習必須讓學生擁有基本的技術,才能是學習的開始。

    建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技巧學習真的背道而馳嗎?過去可能對於基本技巧的誤解。戲劇教學的發展過程,剛好找到這兩個管道合一的路徑。從學生有興趣的遊戲開始,當然遊戲化的學習活動,也曾被質疑是否達到學習的效果,但經過事實的證明,得到更多的成就感的學習,越容易建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有信心,則是未來持續學習的關鍵。其實在藝術學習的發展過程中,視覺藝術和音樂也都發現基礎技巧可以的找到更有趣的方式,可以使用在一般學生的藝術學習的課堂上。

  因此,我們都希望教材內容和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願意接近、嘗試、然後喜歡,進而有興趣更進一步去了解。即使是知識性的學習,也是透過學生喜歡的探索或故事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之後,讓他們有實際操作的動力。學習實際上就是接引學生進入情境,透過各種方式(包含知識性的引導),讓學生樂於從事藝術的創作過程。所以中小學課程教學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對於基本技術的學習有興趣。

在表演藝術的教學個人認為從肢體的表現上讓學生肯作、敢作,然後是能作;聲音表現上從肯說、敢說,然後能說。總體目的應該是帶領學生朝著創作路上前進。創作不是目的,而是創作過程中時所需的靈活的思考和動手操作的精神。

肯做就是要學生願意動:如何引領學生嘗試肢體活動,第一個階段是遊戲。遊戲在教育的價值不再贅述。而表演藝術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遊戲;一種觀察、模仿和表現的遊戲。所以一開始要如何讓兒童喜歡表演、開放肢體,其實沒有特殊的方法,就是要投兒童所好。從學生喜好開始。學生願意參與,才能導引他有更多的肢體的表現。每次帶領她們好玩的遊戲,建立表演藝術好好玩的基本概念。

敢做就是要學生習慣動:就是學會運用肢體動覺的習慣。習慣的建立必須透過課程的運作,唯有在常態課程運作之下,才會變成內在的習慣。我經常有機會到不同的學校帶領學生活動,在一、兩節的教學活動後,學生的心被打開了,感受到表演藝術很好玩,但困擾是,接下來呢?缺少常態性課程的支撐,好不容易才點燃的肢體動能,很快又回歸原點。所以應該督促學校讓表演藝術教學在學校正常的運作。有正常的教學,才能透過老師持續地開發兒童的肢體動覺。

能做就是讓學生有自信地動:當學生建立運用肢體來表現的習慣後,接著讓他們反思創作的過程,同時檢驗自己的身體和聲音的表現能力。然後以同樣的流程繼續探索不同的素材。在課堂中呈現的作品,是學習過程中的驛站,稍作停留就要繼續往前走。上課過程中學生不斷與內在挑戰,與同學腦力激盪,不斷地創作思考和建立表達習慣。這些能力被喚醒後就會持續在身體內,遇到任何肢體表達活動的挑戰,就能看到自信的表現。當孩子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自信和自在地站在台上說一段獨白、唱一首歌、跳一支舞,都表示身上的肢體動覺的能力都被喚醒了。

 

二、表演藝術的基礎活動

什麼是基礎活動?

在表演藝術教學方面,老師一直有不知如何從課綱轉換為教學內容的聲音。因為在師資準備的不足,老師缺乏表演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無法掌握表引藝術教學核心所在。在課綱微調過程中,各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明確地標示。從各版本教科書明顯發現,不同的藝術學習已經自成教學單元了。但表演藝術問題仍然存在。主要的原因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文課綱附錄的教學內容,包含戲曲,各類型的戲劇的編、導、演,又有各類型的舞蹈。這些的確都是表演藝術的內容,一個戲劇系畢業的學生,可能都還不會寫劇本,一個小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呢?而且這些專業內容如何讓非專長的老師來教學呢?按照教科書當然是有所本的做法,如何把教科書中的知識內容轉化成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表演藝術,同時理解知識性內容的存在價值。

基於這個緣故,我從下列的三個方向的活動形態,來理解教學,所以稱為基礎活動。

 

(一)、肢體的基礎活動

在小學階段提供許多肢體遊戲,因為兒童的心理年齡適合以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所以透過遊戲,讓學生不斷地嘗試身體展的各種可能性,而且持續課程支持,多年來的教學發現三、四年級的學生如果能夠提供肢體活動遊戲,讓學生習慣運用身體的來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對於運用身體表現的習慣內化後。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展現身體的活動,比較積極嘗試,而且表現比較靈活。

(二)、聲音和語言探索的基礎活動

聲音的運用與表現是表演者最基礎的練習活動,其實也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所必備的基礎能力。戲劇表演者追求的是更精準的聲音表現和更多技巧的運用。對於學生的要求則是可以更清楚地傳達聲音或語言。語言的表達需要對於文字的理解、語言的掌握、聲音的控情、情緒的內化,帶領學生表達的探索和引導,建立表達的情境,就是教學的基礎活動。

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或許有學生從不敢上台說出一句話,到願意上台說話,就是極大的進步;也有學生語言表達流暢,當然是給他更精準的運用活動。

 

(三)、議題導入活動基礎

     議題的討論可以激發討論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是建立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學習活動最被詬病的就是被動的輸入填鴨教學,缺乏思辯的思考。議題導入的學習是開啟多元思考的方式之一,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表演藝術一直都有思辯的特質,是教學中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導入適當的議題,帶領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透過角色扮演、情境的模擬,讓學生以議題中的角色來體驗、思考,發現問題關鍵,思考處理模式,這是從生活中去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夠在學習歷程中,帶領學生建立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都是教改的重點,表演藝術提供實際的作法。

表演藝術研習

104台北市卓越藝術教育計畫表演藝術教師研習計畫Ⅰ 一、  研習目的: 1、能認識表演藝術的課程綱要和主要教學內容。 2、能帶領表演教學實務活動。 3、能了解表演藝術的創意起點和美感焦點。 閱讀全文

Ba3445f45f9f68fd1eb9f3f80c55f056

藝筋經-美尻主義創作手札

藝筋經-創作手札

    這些文章的完成,是因為自己的一個實驗性藝術創作計畫所需,是將另類醫學中的整脊療法,與藝術創作結合的創作形式,而將觀眾的身體做為創作的材料,希望能擺脫固定的創作模式及展出形式,及創造具有正面能量的創作形式。這是一件概念思考極強的作品,而這當中是確有許多的難度,不僅要考慮藝術視覺形式應如何表現,還需要設計一套有效的整脊操,而這二者都極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何況要將兩者做適當的結合並呈現出來。由於此計畫有幸得到國家文化基金會的補助,所以才能將「藝筋經」整脊操順利的完成。

 

已完成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