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環保議題入書 填補童書文化真空 幸佳慧扮推手

 
     「為何台灣童書這麼不好看?文本的精神層次,呈現出來就不如國外,這中間這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幸佳慧在國外求學過程,不斷問自己,幸佳慧決定跳下來寫童書,從《希望小提琴》處理白色恐怖受刑人陳孟和,囚禁綠島期間與家人書信往返的故事,到《哇比與莎比》以國光石化為引子,處理環保議題,幸佳慧的童書,事實上,就是為了填補台灣童書在歷史文化上的真空。

     吳念真說,幸佳慧寫童書,有一種奇怪的企圖,以《希望小提琴》為例,從大人角度聽陳孟和故事,是會流眼淚的,幸佳慧透過童書把台灣小朋友,帶入人權與歷史,理解台灣過去歷史狀態,從大人角度看,有一種會心一笑的感覺。

     幸佳慧說,在英國攻讀兒童文學博士,學程最後都回歸到人類文明進程的探討,「人在國外,你會不斷被問到,你們國家有沒有侵害人權的歷史,這些歷史有沒有成為童書的文本?」

     幸佳慧說,她過去從未想過要當作家,但面對台灣童書在過去歷史所留下的空白,幸佳慧感到慚愧、生氣,氣的是「到底是誰把我教成今天這樣子」,既然沒有人做,就由她來做吧!後來,她遇到《希望小提琴》主人翁陳孟和,她覺得老天爺在挑戰她,要她寫出一本人權議題的童書,有些事情,不做,會對不起自己良知。

     幸佳慧期許,台南市兒童圖書館能夠成為一個公民平台或公共空間,「提到台南,很多人想到美食,但美食之外,台南從荷蘭殖民時代的熱蘭遮城開始,有很深厚的基殿」,她期許台南從閱讀文化出發,進一步展現其文化力。

中國時報 【執筆:林上祚】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