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礙:從觸覺探索遇見非視覺美學

Image002

曾經,我們對於藝術品的認識大多來自視覺上的欣賞,藝術品的感受似乎也只能透過眼睛的瀏覽而無法觸碰。然而,近年由於文化平權意識抬頭,視障者如何理解藝術美學成了打破藝術品僅限於視覺欣賞的藩籬,也進而讓一般民眾有機會綜合視覺與觸覺經驗,塑造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感受。

        曾經,我們對於藝術品的認識大多來自視覺上的欣賞,藝術品的感受似乎也只能透過眼睛的瀏覽而無法觸碰。然而,近年由於文化平權意識抬頭,視障者如何理解藝術美學成了打破藝術品僅限於視覺欣賞的藩籬,也進而讓一般民眾有機會綜合視覺與觸覺經驗,塑造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感受。

        猶記蒲添生故居開始嘗試提供給視障者觸摸體驗活動之初,也正是之筆者積極為國內各地視障者規劃美術課程並從事非視覺創作教學之際,思索著如何逐一將傳統視覺藝術表現之美學原則與創作技法從視覺引導概念轉為以觸覺探索與理解來構成美學認知與操作,設計多元媒材類型之教材教法,再透過帶領各種不同視覺條件與狀況的視障學生與成人實際參與藝術創作活動。然而,以個人獨立教學者立場,確實難以在學校或社福單位之美學創作課程中提供藝術品作為教學教具,所幸蒲添生故居主動將藝術家居所保留之藝術雕塑品開放給一般民眾前來參觀,並可直接以觸覺進行藝術欣賞活動,尤其針對視覺障礙民眾更是友善。因此,筆者也將視障美術創作課程延伸到了故居,讓視障者能實際接觸藝術品感受生命形體之美,並且延伸相關創作工作坊活動。

        再者,除了社會教育機構的自主性推動視障美學資源,隨著文化部的友善平權政策推動,以及國內博物館與美術館積極提供視障參觀服務,包含國立臺灣美術館的非視覺探索計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友善平權服務、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學友之家,以及故宮南院的視障參觀資源等,都可發現視障者的藝術文化權益的確逐漸受到重視與認同。即使社會大眾對於視障者學習藝術仍抱有存疑,但以人權理念為基礎,不該因生命個體之障礙而剝奪其障別所應有之權益,視障者的美術教育、聽障者的音樂教育、身障者的體能教育都是該回到生而平等的教育觀點去努力提供資源,讓生命可以透過各種學習與嘗試自由選擇其未來發展方向,去開創各種生命的無限可能。

        因此,秉著上述的理念,筆者多年來陸續受邀在視障公益單位、特殊學校、博物館與美術館等舉辦各項演講、工作坊、創作課程等,積極推動視障美術教育,但在2013年獲補助出國進行觸覺空間認知研究,雖然該期間暫緩了國內視障美術教學活動,卻也深感國內缺乏相關專業師資的現象,以致視障者學習藝術的理念與資源推動不易,加上筆者能服務的範圍與人數也有限,因而興起了成立民間社團組織的想法,以號召更多有志成為視障者美術教師,以及認同視障者學習藝術理念的夥伴。回國後,在各方友人支持協助之下,終於在2014年9月成立了「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也邀請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館長蒲浩志先生一同加入,共同為視障者藝術教育權益與資源努力。

        「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之成立除了培養視障美術教育種子教師,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推廣與宣傳,讓更多社會大眾認同視障者學習藝術教育之基本平等權益。因此,協會首要任務便是舉辦推廣講座與工作坊,提供美術教師、特教教師、藝術治療師、視障者家長,以及對非視覺美學有興趣之一般大眾,講述關於視障美術教學、創作、研究與現況發展之理論與實務內容,並分享博物館與美術館之相關視障服務資源,接著透過矇眼方式帶領學員體驗視障者如何在毫無視力狀態下,利用觸覺感知與口述影像內容理解藝術作品,並進行非視覺創作活動。

        其次,除了本協會主辦之活動,筆者也多次代表協會受邀至學校與博物館單位演講或舉辦工作坊,包含北中南東各區的中小學辦理教師研習,以及北中南重要博物館分享國內外視障服務案例與探討,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等,進而延伸為博物館與美術館規劃口述影像導覽培訓、創作工作坊等活動,甚至帶領文化部身心障礙推動委員體驗非視覺創作,都是為了將觸覺美學的理念推廣至多元領域,促進藝術文化無障礙之發展。

  

 

        近期,由於新興科技興起,3D列印成了打破平面與立體空間概念轉化障礙的最佳利器,推動觸覺教材教育的協會也引進了由國外研發的3D列印筆3Doodler,指導許多視障者教師與家長自主開發與製作視障生之跨領域學習教材,包含點字、物件模型、觸覺圖像、空間結構、視覺藝術原理等,無需使用高難度製作數位繪圖過程便可完成。因此,協會也舉辦了三場北部與中部的種子教師培訓課程,期許能透過簡易的科技工具讓視障者較以往更容易獲得學習教材資源。

        另一方面,協會也於2016年開始嘗試指導視障學生使用3D列印筆,透過觸覺練習操作與口語說明引導,創作觸覺圖像與立體造型作品,並可結合色彩概念讓視障學生創作出屬於個人想法的作品。

        最後,感謝蒲添生雕塑紀念館,讓協會在推動講座與工作坊初期,有幸在活動規劃中帶領學員觸摸蒲添生大師的雕塑品,並在故居舉行多次非視覺體驗活動,都是讓學員們能感受兩個積極推廣視障者藝術教育的公益單位所帶來的加乘效果,深刻了解國內有一群人默默為少數群族的藝術文化權益而努力,期許能吸引更多認同理念的夥伴加入,並逐漸成為種子教師,未來能提供各地視障者更多藝術教育資源,也能潛移默化改善社會大眾傳統觀點,提升國內文化友善平權意識,建構藝術無障礙的社會氛圍。

 

註:本文收錄於2016年三月<藝真氣壯:從觸覺探索蒲添生雕塑之美>專書中,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文字與圖片。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