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生的多元感官創作體驗與學習

M02 7

文.圖/新北市文林國小美術教師/趙欣怡

視障美術的無限可能

2008年七月,普立爾文教基金會與我為視障生規劃了暑期美術課程,而從未嘗試視障美術教學的我,運用了任教於國小的美術教學經驗,並配合博士論文的非視覺創作空間定位系統研究,設計以非視覺為主導的創作課程,讓中低年級的視障學生開始接觸多元創作經驗。
   
在規劃之初,我參考了許多國外已開發的美術相關實驗,收集來自美國盲人藝術教育單位(Art Education for the Blind)的教材,以及關於盲人繪畫的專題研究內容。這些國內外的藝術教育研究讓我相信視障者可以在美術創作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各項自我學習成長的正面效果,尤其在動手操作的經驗中可以訓練各項生活技能與非視覺感知,藉由其他感官開發增進大腦的認知能力,活絡綜合性思考與多元創作,只要視障家長願意讓視障生從小多方嘗試各種感官創作技能,並培養視障生自煮思考的能力,相信一定能為視障生開發更多學習本能,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其他領域的學習成效。

多元視障美術創作課程


   
第一堂美術創作課程,我將曾經教導高年級學生利用回收寶特瓶組裝成建築高樓的教案修改成讓視障生也能操作的課程,盡量減少工具的使用,讓學生能運用手的觸覺與身體動覺去完成創作任務。由於創作元素都是單一素材,經由重複堆疊與變化後,每個人都能完成具有不同造型的立體物件。雖然,過程中全盲與重度視障的學生需要助理人員協助視障生去熟悉創作材料與進行動作,但學生仍抱持著極高的學習動機願意自我嘗試操作過程,也讓學生開始對美術創作有了興趣。
   
接著,我開始讓學生學習運用不同的媒材來訓練觸覺、聽覺、與身體動覺,透過陶土捏塑、多元素材拼貼、身體壓印、線畫創作等,循序漸進讓學生體會創作樂趣並培養信心。當中也有許多挫折與挑戰,尤其是全盲與重度視障的學生,需要多次練習運用工具的使用方式,並試圖去找出創作空間裡的相關位置,以及助理的適時輔助,方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應有的技能與成就感。
    同時,我也嘗試視障生接觸水墨畫與攝影課程,兩者都是非常依賴視覺主導的創作類型。在水墨畫的課程中,我是運用了之前所研究廖燦誠先生的水墨創作空間定位系統,教導學生在不需要依賴視覺的狀態下,運用定位技巧與特殊的握筆方式完成簡單的幾何圖形繪畫。雖然,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把手弄黑,甚至臉上沾滿墨汁,但他們仍然樂在其中,並且在前後兩次的練習操作之後,獲得較成功的學習成效。

而在攝影課程中,學生學到如何運用身體的長度與高度,以及運用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訓練自己判斷相機與物件的距離,並且了解相機的基本構造與使用方式。在經過快門的聲響後,視覺成像的成就感也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而創作成果中,也發現有許多感官聯結的影像,如茶葉蛋、街道、影像複製等,當中也有許多角度非常特別的作品,經由口述,學生也能獲得攝影樂趣。


    

在線畫課程中,膠帶成了最佳的觸覺媒材,配合多元素材的組合,可以完成非常具有視覺效果的半立體作品。然而,由於學生感官訓練經驗較少,有不少學生剛開始完全無法接受黏性物質,也不觸碰液體,導致減少了許說學習與訓練機會,所幸經過多次課程,也能間接改善這部分的心理障礙。

視障美術教育的未來

期許未來除了開發更多的視障美術課程與教材,並且與一般明眼學生之美術課程相互轉換運用,讓這兩者之間的教材能互通有無,同時,嘗試讓家長接受視障生學習視覺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支持學生的學習意願,另一方面,深入這方面的研究,為視障美術教育爭取更多資源,充實藝術教育的完整性。

我要回應

 

相關討論區:如何教盲生藝術?(除了捏塑)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