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美術館之視障藝術教育活動

 

    今年五月,國立台灣美術館針對視障服務開設了一系列的講座,視障美術教育與美術館案例由我來分享,其中談到視障美術教育之重要性,和國內外發展現況與差別,並介紹國外美術館與博物館的視障服務與資源案例,以及分享近年來操作的多元感官美術創作課程,未來如何應用在美術館之教育活動上,為美術館之導覽志工與服務人員開啟了視障美術教育概念,可謂國內少數積極推廣美術館視障服務教育之活動。

    接著來到六月,再次受邀開設關於美術館導覽活動中關鍵之靜態與動態圖像口述影像課程,讓導覽志工們瞭解口述影像與一般視覺性詞彙用語有何不同,如何將畫作與藝術品之說明文稿調整為以符合視障者之語音導覽需求,方能在看展過程中在腦中形成較為具體之圖像與造形。因此志工必須透過實際分析訓練,將導覽文稿嘗試修改成視障參觀者聆聽之內容,少用視覺指示性詞彙來表達畫作內容,而是盡可能說明各種視覺元素與現象來傳達畫作資料與內容。

 

 

    我亦透過實際帶領導覽志工矇演體驗視障參觀者之需求與狀況,利用館方正在進行之賞山教育展畫作與戶外雕塑園區作品,讓學員分組活動讓志工們能更理解口述影像之應用,以及視障者在非視覺狀態下所能理解之導覽內容。

 

 

    在接受完基本口述影像與視障參觀體驗練習後,隨即為志工再安排了另一天的視障美學創作活動,作為將來美術館辦理展覽相關教育活動基礎,同時訓練志工如何協助視障孩子進行操作。因此,配合賞山教育展與我個人視障美術教學經驗,安排了非視覺水墨與版畫課程,讓導覽志工們兩兩一組,交替扮演視障學生與志工角色,模擬指導視障學生進行美術操作活動之現況。

    志工們從中感受到視障生在沒有視覺狀態下所感受之恐懼與不安,以及對操作過程中材料與用具之困難與挑戰,從定位、構圖、描繪、刻劃等步驟中體悟運用觸覺與其他感官來替代視覺之多元可能性。另一方面,志工在模擬過程中相對地感受到不以視覺標準來評斷自己畫作表現,反而更能體會從心靈去感受創作過程中的美好,擺脫以往對藝術創作之拘束,更自再表達創作想法,感受藝術作為表達自我情感之媒介功能,回歸藝術創作之本質意義,進而改變志工、服務人員,以及ㄧ般大眾對視障美術之際有觀念。

    到了八月,國立台灣美術館又持續舉辦了四場進階口述影像與多元媒材非視覺美術創作工作坊,意在培養專業視障服務導覽志工與工作坊種子教師,於是我規畫了更符合視障參觀者多元差異之口述影像課程,更深入檢視現有之導覽內容文稿並進行修改。其次,工作坊研習課程也融入了各種素材包含版畫、拼貼、捏塑、立體造形與攝影課程,作為將來配合各種不同類型展覽之教育活動。

    以我作為視障美術教育研究者與教學者之身分,對於美術館如此積極推廣之態度感到相當欣慰,也期許國內能有更多美術館與博物館ㄧ同來重視身心障礙者之文化權益,從軟體服務資源提升到硬體空間設備改善,都能以通用設計之概念來規劃未來之展演活動,讓社會給予視障者更多藝術文化資源與包容。

 

(文.圖/趙欣怡)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