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加芭蕾舞星﹝The Star﹞ 1878 年 粉彩‧畫紙 ,60 x 44 公分
文/鄭政煌
故事性的棄捨
傳統視覺藝術的歷史中,都以作品的內容為藝術創作的核心。例如宗教和歷史題材、文學故事和異國風情、社會事件和底層的勞動者等,皆是傳統視覺藝術的創作題材。一般人總以為對創作題材的選擇只是做為人的感情交流,故需要在內容上以敘事性的方式,來刺激感官以達到內在情感的連結,人類豐富的精神活動必須憑藉各種敘事性的形式,才能得以充分顯示。但印象派畫家卻認識到,除了情感的表現外,藝術有一更深的底蘊,即對視覺形式來探討存在本質的認識。故能單憑對色彩與存在的關係的研究,即能與繪畫的敘事性內容,產生相同的畫面張力。因此,他們關心的是如何補抓剎那短暫存在的真實,而不再關心要畫什麼樣的內容。所以當我們看到印象派畫家不厭其煩地畫同一個主題,如乾草堆、一座橋樑、花園、水池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即使同一個物體,在不同的時間也不會處於相同的存在狀態,當然所見到細節與內涵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此將敘事性成內容置換成視覺形式的探索,突然讓繪畫變得更加自由而豐富,這無疑是繪畫史上的一次解放。
莫內 泰晤士河畔國會大廈
不同時間的泰晤士河畔國會大廈,在畫家筆下呈現了極大差異的視覺經驗及心情
這裡有一些概念是可特別提出討論。因為印象派使用色光概念讓這些重疊繁複的色點,必須在特定距離下,才能產生畫面的空間感及色彩感覺,觀眾如果以傳統賞畫的距離觀看,只會感覺眼前的畫面由雜亂無章的色點所鋪排而成,而無法辨識形象更不知所云。如果往後將欣賞的距離拉遠,反而呈現出鮮明的形象和色彩,許多互補色的色點因為適當的距離,自行在眼睛中調和成現實的色彩感覺,並利用觀者與畫面的距離產生空間感,這裡的空間感來自觀眾與畫面的距離,雖然面對幾近平面的繪畫空間,但產生的空間深度卻大於以往傳統的繪畫空間,除了畫面內的空間層次,更加上人與畫布的空間距離,這樣的空間效應及感受卻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觀者的身體與畫面間的互動,這也是繪畫作品第一次與觀眾的身體作互動,這是完全有別於傳統欣賞繪畫的邏輯思維。然而這卻是由三度空間重新回歸二度空間作純藝術討論的開始,藝術回到它自身的本質來做另一層次的研究。而在我們瞭解印象派這樣的特質後,我們就更能瞭解印象派在美術史上重要的地位,也就不會再輕率的否定前人辛苦的成果。
卡莎特 沐浴﹝The bath﹞ 1891 年 油彩‧畫布,100.6 x 66 公分
畢沙羅 二月早晨的巴金庫爾﹝February Morning Bazincourt﹞ 1893 年 油彩‧畫布,65 x 81.5 公分
身體-空間-意識-存在
印象派捨棄了對人的情感認知的討論,單純的從物質性來討論存在的現實狀況,我們的視角不再沈溺於情感與精神性的框架中,轉而回到畫面上單純的形式討論,從中彰顯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狀態。印象派透過色點的運用在人們的視覺逐漸發酵而產生影響,也開啟我們運用視覺的方式理解我們構成的世界。這時期的思想依舊可循著「身體-空間-思維-存在」這樣的脈絡,來討論其形式思想哲學的核心價值。這時期的作品不再藉由身份的不同來討論人類情感的依歸,而是經由觀者的身體與畫布間的距離在游移中產生對應的關係,除了產生了一個視覺可辨識的繪畫空間,另外也創造了一個身體可感的距離空間,看畫的過程人必須抽離於畫外,需要足夠的距離才能從畫面中產生協調及可辨識的美感。人的視野由畫內空間轉移到畫外,這時人與畫布的距離互動也成為作品的一部份,這是有別於傳統的賞畫經驗,而在特定空間所產生了動態欣賞的規則。印象派巧妙的將物理的現實空間轉換成純繪畫空間,更純粹的平面繪畫空間,卻更顯得具有三度空間的深度感,比起傳統乾癟灰暗的空間,畫面中宛如瀰漫著大量的空氣而讓空間的層次更顯得悠遠,而似乎讓人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的清新感受。這是由色光所形成的空間畫面,這是以知識上的認知來還原現實的真實,擺脫眼睛錯誤的視覺認知,這是一種「光」空間存在的認知。科學知識帶動了理性思維的普遍性,也因此體認到物質雖然實有,但其物質性質並非固定而不可變動,而是由許多細小的份子所組合而成,物質並非永恆存在而是短暫的組合現有的現象。而在身體與色光空間的對應中,意識思維也產生了許多微妙變化也有了許多質疑,世界的存在既非神所創造,而是宇宙間似乎存有一種可被科學驗證的規律,故人文的意識逐漸在科學知識的擴充下逐漸消退,進而產生了一種新的思維,故當下剎那存在就變得有意義與重要,而此思維卻是在詮釋存在狀態的一種理解。
卡莎特 包廂﹝The Loge﹞ 1882 年 油彩‧畫布 80 x 64 公分
結語
我們從印象派繪畫技術的革新中,可以從傳統細膩的技術轉變的較為鬆散的筆觸中見到思想的變革,也能從新穎的視覺形式看見對存在空間的轉變,視覺藝術的創作逐漸擺脫傳統思想的箝制。隨著藝術的往前發展,畫家們也開始勇於對各種舊有的思想、習慣、價值提出質疑,不斷的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看法與創新,處處可見到藝術家的對藝術思辯的痕跡,回到的藝術形式本質的討論,也逐漸成為藝術創作的底蘊,這都可歸功於印象派在視覺藝術裡所引領起的思想風潮。
雷諾瓦 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 1881 年 油彩‧畫布,129.5 x 172.5 公分
整理出印象派的藝術形式其幾個重點其敘述如下:
- 追求色彩科學儀器所驗證,對於「光」的真實狀態的模擬,否定了「固有色」的傳統,這也能說是直接的詮釋了科學及理性思維的成就。
- 以混合色呈現自然色光的效果,一種非傳統自然光的真實,光不再只是光源而已,而是以色彩模擬光譜所產生光的感覺,呈現一種光的真實,以區隔傳統的燭光與自然光線。這是用科學理解「光」的存在,可之視為「光」的魔術師,這是在美術史上第一次以光為主角,將光從造型中解放出來。
- 混合色點的技法,捨棄了線條描邊及不重視外形的準確度,讓距離決定色彩與空間的存在,這是平面藝術第一次產生動態的視覺經驗,可說是動態的視覺藝術之先驅。
- 三度空間重新過渡回二度平面的藝術本質,捨棄了內容、情感、故事的敘事方法,人文故事內容的敘事性第一次從藝術中抽離,將純藝術的視覺形式轉換成藝術討的論內容。
- 所有物體存在不再具有物體本身的純一性,物質並非永恆的存在而是短暫組合的現象。故把握剎那短暫的存在,即是永恆的存在,紀錄片刻的永恆成為思想的重心,而這可視為物體存在的思辯,
身體(距離)-空間(光空間)-意識(物質理性思維)-存在(剎那即是永恆)
竇加 兩個熨衣婦﹝Two Laundresses﹞ 1884 年 油彩‧畫布,76 x 82 公分
希斯里 阿爾讓特依小廣場﹝Square in Argenteuil﹞ 1872 年 油彩‧畫布,46.5 x 66 公分
畢沙羅 秋天林中小徑﹝Autumn, Path through the Woods﹞ 1876 年 油彩‧畫布,81 x 65 公分
希斯里 聖馬丁運河﹝View of the Canal St. Martin﹞ 1870 年 油彩‧畫布,50 x 65 公分
上傳之圖片僅作為教育用途之故,並不做為任何商業之用。所使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其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若有不當引用之處,煩請撥冗告之,特此感謝!
圖/視覺素養學習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htm#painter-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