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樂會上秀自己

C03 5

文.圖/張寶釧

    在求學過程乃至成年後許多聚會的場合,我們一定曾有被要求上台表演的經驗,不管是過去或現在,要上台「表演」,對許多人而言都會是一個困難的挑戰。畢竟從小到大,在我們生活或學習的經驗裡,「秀自己」一直是羞澀情感中很難被突破的心結,加以傳統的印象,上台表演是屬於優秀的、特殊的、專業者的專利,自認平凡的人,總是受制於羞澀和恐懼會不完美的心態下,壓抑了情感與人「相遇」和「分享」的機會。想想人在成長的過程裡,兒時快樂就手足舞蹈真情流露的情景,何時起?要「發現自我、秀出自己」成了一件困難的工程。

 

 

                     

     就在社會開始省思這個議題時,改革中的國中、小課程以九年一貫的概念,從學制和課程內涵、架構,做了幾近革命的改變。其中藝術教育也從人在藝術領域會接觸的視覺、聽覺及動覺的基礎概念下,納入過去藝術教育欠缺的「表演」和因過度重視技法而彰顯不出情意的所謂「人文」這個抽象的意涵。

 

                      

     藝術教育面臨了課程與節數重大的改變,一開始困惑、不知該如何教的老師,不知不覺的就把「表演」與「戲劇」畫上了等號,於是一個新興的藝術專業加入了國中、小學藝術課程的架構裡,藝術課也成了視覺、音樂與表演三分天下的局面。而為了稱職的擔任藝術與人文教師,焦慮的藝文老師開始接受所謂表演、肢體、劇場等元素的進修課程。這種漸漸發展的教學趨勢,對於過去一直維持莊嚴形象,還有藝術教師師資養成過程只學習到的教學理論、教材教法、自我創作,簡直就是想要達成目標雪上加霜的挑戰,更何況忙碌的教學工作讓早已忘了真情流露與分享情感的老師,又如何能帶領孩子走進情感「相遇」和「分享」的學習意境?也許在所謂藝術教學的現場裡,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表演藝術」該教些什麼?

 

                      

     想一想對於一個稚嫩的孩子,什麼是表演?什麼是戲劇?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在乎,是不是能有一個機會、一個舞台,或者是一個目標的營造,甚至於是一個過程的發展,能讓孩子學習發現自己,營造一個獨特自我的動力,透過與人互動或團隊的激勵下,大方的表達自己,分享想法或情感,惟這一切是自然且合理的狀態下發展出來。

 

                      

     這是一個開同樂會的案例。學校在每一個學期末或特別的節日裡,老師和孩子總會因為某些原因辦理一場甚至更多場的同樂會,也在日積月累重複形式的辦理後,同樂會成了吃吃喝喝、打打鬧鬧的場合。有沒有可能在國中、小求學的生涯中,讓孩子擁有不同形式的同樂會,就需要老師從認同同樂會是一個課程開始,如果它是一門課程,老師該如何規劃程度不一屬於人、時間和空間的同樂會,其實就是孩子學習表演藝術教學最真實的場景。

 

                        

     課程首先從和孩子討論開始,藉著收集孩子過去參與的舊經驗,規劃本學期將要進行的模式。當本學期的主軸定調之後,孩子透過分組來形成學習圈討論的機制。此時,教師只需提供每周20分鐘教學時間,讓孩子在討論、對話、分配工作與練習中定調自己的角色扮演,而老師的角色則從陪伴、瞭解、對話、協助和引導下共同為同樂會而準備。

                        

 

 

    一場同樂會可以是服裝走秀、才藝秀、烹飪競賽、食物秀、歌唱秀、戲劇表演、模仿秀、運動秀、偶戲秀、相聲、魔術秀…,許許多多從分享和情感相遇的機會中所誕生的聚會,孩子將從中學習到所謂「表演」的專業以及從生活中所獲得訊息的成果。而這些不同型式同樂會的呈現,勢必也會開啟孩子對於自我發現及勇敢秀自己的勇氣和機會。因此,當我們能從心看待同樂會的舉行,誰說表演藝術一定就是專業技術的傳承或一場戲劇的演出而已。

                        

 

我要回應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