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般的生命力-博物館、美術館中的藝術教育

2010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現場(攝影:大白,20121225

文/大白

 

我們居住在一個海島型的國家,在博物館中藝術教育的型態,往往因為我們族群的生命力而跟隨著搖擺,有多少過客的滯留、就有多少痕跡在博物館中顯現。台灣主要區分北、中、南、東四大區塊,每一區塊都有獨樹一格且有趣的解讀,讓藝術透過藝術教育進行推廣。藉由這樣的推廣除了認識藝術、展覽之外,也一同行銷了博物館的本體。當我在台灣各區移動時,往往可見到各個博物館用它們對藝術的認知去詮釋,去進行藝術教育,從藝術家、作品、博物館與觀眾的角度,在博物館藝術教育的環節上,多元的進行相關詮釋。

我將透過這個專欄,將這些在各地發芽、伸展的藝術教育小種籽逐一介紹給大家,期望透過全球藝術教育網的平台,將博物館的藝術教育於此進行一個橫向連結。除了台灣的博物館之外,也會透過更多關注博物館藝術教育的朋友一同分享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藝術教育。

該專欄將主要以藝術類型的博物館進行相關討論與介紹,因此也涵蓋了美術館、地方文物館等。為了更客觀的面對博物館中的藝術教育,我們將試圖以「觀眾參與及閱讀」、「美術館工作者詮釋」、「地方文化與脈絡關係」三個角度與立場進行博物館藝術教育的詮釋關係。經由這三種立場的閱讀與詮釋、期望博物館中的藝術教育能夠拉近民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2010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現場(攝影:大白,20121225

如果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到底我們對哪些美術館、博物館進行了相關踏查,可經由《美術館三角閱讀手札》一睹為快,相關的閱讀資訊請參考:PUBU電子書城http://www.pubu.com.tw/document/11718

美術館三角閱讀手札封面(製作:趙宜恬,2011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