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春風化石」?

    在演出之前,我先請問觀眾—-他們是一群教育大學教育系四年級的學生,正在本校實習。來參與這個活動看起來有些許的勉強,但指導老師是本校校長,在老師的要求下,還是勉為其難來參與演出活動—–為什麼是春風化石?過去遇到有關老師電影演出都是以「春風化雨」為題,後來加上拍攝年份,就可以理解這是描述老師教學的電影。「春風化石」又是要表達甚麼意義呢?對於這個問題參與的學生馬上指出或許因為現在學生更為頑固,所以必須以化石來形容。我就先請他們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結束時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演出開始,身為師專年代畢業的我,對於師專年代總有一份特別的情感,師專生目前還在學校任教者大都接近或超過可退休的年齡,但可退休和即將退休絕對是決然不同的心情,我開始以這樣的心情介紹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年紀的師專生,從任教開始就一職擔任級任的工作,早年是一個家長很愛,學生很怕的名師,擁有絕對的班級紀律,當然包含著鐵與血鋼鐵般的要求,她早年是個堅信鐵的紀律的老師,一板一眼的要求學生,造就他是受家長肯定和矚目的名師地位。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近十年來的教育改革,李老師不斷自我進修成長,對於教學她逐漸形成個人風格,徹底修正了過去鐵血教育的模式,而是充分的運用她的活力,帶著學生活動、運動,參加各類的比賽,她希望教育學生變成一個腦筋靈活的人,而不是只會考試的機器。

    為了表現李老師的目前的教學風格,可能要安排一場李老師教學過程的情節,但如何將運用一段教學就能表現出老師教學的特色和風格呢?而且在以我排練的經驗,在這次演出之前我就有一個想法,不要出現教室的場景,因為由一般大人來演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總是有一些隔閡。如果場景設定在教室,避免不了出現教學的情節,一定會有學生出現。在這樣的限制下,要如何表現李老師教學的特別之處?我們選擇了讓其他老師和家長和李老師的互動,來表現他專業又認真的一面。所以第一場演出就把場景設定在開早會的辦公室,老師們在開會前一段抱怨的時間,某位老師正煩惱著家長揚言來面告校長的憂愁,李老師一出現,把老師憂慮的問題一一解決,接著還有老師像問診般來請教李老師對於班級經營和教學中遇到的難題。

    在演出剛開始,觀眾們對於演出李老師那麼受到其他老師的崇拜,顯然還是意興闌珊,寫筆記看筆電還是照舊。當下我就思考如何把這些有點心不在焉的實習老師,帶入戲劇的情境,我擔任丑客(joker)的責任就是要連結演出和觀者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把問題回到觀者身上,如果你已在學校任教,遇到教學上的問題,聽說有李老師這樣的前輩,會不會也會掛號求援。老師們不約而同的回答會。這個反應我覺得和一般在職的老師有相當的不同,因為他們是實習老師,還是學生身分還是他們對於教學的認知已經有所不同了。

    第二場還是以表現李老師的教學表現和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著手,描寫李老師對於考卷出題是為了檢驗學生學習,而且是有效的學習為主,儘管和其他老師有所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他對於學生學習的堅持從不打折,當然也會引起學年老師的埋怨。參與的實習老師們認為李老師應該和學年老師更緊密的溝通,畢竟考試的結果是事關學年其他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關於學習的評量,我們在排練過程曾經反覆的討論,對於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考試,該如何看待學生的得分表現,有老師希望是從鼓勵的方向,希望讓學生能夠得到學習的成就,這當然也是符合家長的期待,但也有老師堅持考試要能夠評量學生真正學習的成果和程度,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習的學生,在學習上基本題是必要全部達到學習目的,但有些學生能夠達到更進階的學習,是否也要在評量中鑑別出來。李老師就是屬於這種比較具有理想性格的老師,不過對於基本學習的要求她也不放鬆。這一點因為是實習老師我沒有特別的變成觀者來討論的議題,下一次會把這個變成參與老師們討論的重點,因為家長對於學生評量的結果有著不同的期待,每位老師如何看待,的確存在班級經營和老師教學之間的競合關係。

  第三場是在週三中午,李老師和幾個同事到他常去的一家簡餐店,準備享用午餐,結果一通家長的電話,希望孩子能夠不參加班上的單車之旅的校外教學,李老師費盡心思和家長溝通,幾乎佔去用餐時間,他只好打包回學校繼續下午的進修活動。我詢問了現職老師,曾和家長溝通最長的電話,她毫不猶豫地從說,從晚上八點到十一點多。實習老師們幾乎都瞠目結舌,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想像過老師還有這樣的額外負擔,這個演出終於讓他們張開眼睛了,從他們的眼神和動作,我發現他們已經進入到戲劇的情節之中了。或許他們對於教師這行業有更多的想像,趁此我就直接詢問他們是否都希望進入學校當老師。記得幾年前也有一批實習生,當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舉手。這次他們全部舉手,因為他們是教育系的學生,所以擔任教職是他們當初選擇這個科系的初衷嗎?只是近年來因為少子化加上師培多元化,教職變得珍稀可貴,看著他們未來崎嶇的教甄之路,我這個師專生竟然燃起了莫名優越感,當年我們真的只要考進師專,不想去任教都很難,現在考進教育系才是進入教職的第一步。我接著又問他們對於未來擔任老師後的想像,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學生,他希望是一個家長放心,學生快樂的老師。

  第四場是退休問題,一個將屆退休的老師,他如何維持高度的教學熱誠,排練的時候飾演李老師的瓈云老師脫口而出:我教師的前十年,根本甚麼都不懂就上台教了,第二個十年我把教材和教法都重新認識整理越教越順,第三個十年是我把這些經驗傳承給新老師的機會。國家培養我這麼久,這時候剛好要好好的回饋。一席話讓現場的每個人都叫好,一個老師如果能夠這麼透徹地來分析自己的教學歷程,那麼對於教學的品質絕對可以期待,這樣的老師當然不會想要退休雖然有前輩的退休的美好經驗,李老師仍舊不為所動,當下他是為自己任教的學生在思考,為了教育在努力,不是在思考個人進退。對於流浪教師李老師的想法更值得思考,如果教師一個老師能夠在代課的時候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否適合當老師的工作,如果不適合還可以有選擇的機會,如果一下就成為正式老師,如果不適合又捨不得這份穩定的收入,那是對這分工作的不尊重。對於流浪教師的想法和教師的甄選方式,或許都該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在這裡我忘了把教師甄選制度和這一群實習老師討論,真的有點可惜。因為我們的觀點或許和他們剛好是衝突的。

  利用了四場戲來建立李老師這個在學校認真教學,努力為同事排解困難,積極和教長溝通的老師,無非是讓觀眾對於李老師的認同,事實上各個學校都有和李老師依樣努力的老師,默默地為教育努力著。但是這樣的老師真的完全都讓家長和同儕老師接受嗎?相信很多老師必然心有戚戚焉。李老師當然也有同樣的困擾,有些家長對於他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追蹤有不同意見,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在學校不吵不鬧就可以了,但李老都希望他們能夠達到學習的目標,而且希望家長都能幫忙孩子學習,惹得部分家長並不認同。

  緊接下來就是戲劇的轉折,李老師會遭遇甚麼樣的問題和困難呢?排戲之初,對於他會深陷體罰的困境,一直找不到說服自己的理由。一位經驗豐富又深具愛心的老師會牽涉到體罰事件,對於身在教學現場的我們,實在有難以安排符合常理又不牽強的事件。但人終究不是神明,而且俗語也說:「仙人打鼓有時錯」,但在目前的教育現場,這種錯誤還真的犯不得,因為外界幾乎是用顯微鏡來針對這樣的事件,老師又是一個如此特殊的行業,對於學生的體罰事件,只要一爆發,最後都有不可逆的慘痛後果。被指責的程度有時還甚於一個兇案,只因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特殊責任關係。事實上,我們也深信教師不能體罰,因為學生是一個不成熟的個體,但要求人(老師)絕無情緒似乎是理所當然。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拉鋸總在一段時間內,就會某一事件被爆發突顯後,然後等待下一次相同的情節的事件發生後再一次討論和撻伐,變成一種無奈的輪迴。對於雷同的事件,在媒體上似乎老師都是永遠的輸家,變成教職的宿命。

  如果這真的是宿命,那麼春風真的會變成化石。事實上這種宿命都來自於家長的堅持,身為家長我可以感受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體罰的痛,但這種痛如果無法轉化為為整體更好的向上力量,經常讓這種痛轉化成不可逆轉的情緒癌症,一群人牽涉其中,毫無方向的空轉,最後沒有贏家。

  因為看到這種事件的發展幾乎都同樣的模式,所以演出的重點就放在事件變成一個傳言,因為體罰事件搬上演出舞台,事件發生的過程和觀點馬上在觀者心中成形,把它變成的一個傳言時就有更多討論的空間。接著第五場家長到校和李老師因為孩子的作業問題,各自堅持自己的立場,有些不快。第六場傳言李老師體罰,第七場家長會長和委員會見被體罰的學生家長。把體罰事件變成各方說法不一的媒體現象,但我們的目的不是只扮演媒體的傳達,我們是希望觀者能夠身歷其境,甚至能夠經由腳色的扮演來思考,站在不同的立場對於相同事件的心理歷程。當從觀者變成劇中人物時,不再只是客觀的旁觀者,而是涉入事件的角色時,是否能夠帶來更深的體悟。

  第七場由家長會召開班級家長會傳達被體罰學生家長的訴求,同時也帶領所有觀者進入扮演這個班級其他學生家長的角色,以這樣的角色來看待李老師,來討論這個事件。

  實習老師們大都是同情李老師的處境,他們都希望詳查整個過程,希望把目標放在學生的教育和學習的這個焦點,如果把事件轉化成教育學生的教材,在過程中彼此誠實的面對,而不是永無止境的相互指責,對於事件本身才有意義。我感受得出他們對教育具有的熱誠,在教育系的師培過程的確帶給他們對教育許多正向的力量和觀感,我想他們以後會成為擁有觀念的新一代教師。

  不過回顧過去的幾次讓媒體批露的體罰事件,非常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事件之後,都是家長、老師、學校身心俱疲。而後給老師留下的總是「何必太在乎學生呢!反正家長又不見得支持?」或「不要跟自己的退休金過不去」這種負面的印象。而家長對於老師的信任感逐漸降低,稍有風吹草動,就要集結的家長的力量對老師施壓。為什麼在教育單位無法把這些負面的教育新聞透過共同的努力來轉化為教育素材呢?

  如果我們從這個觀點來進行這個演出,是否會讓這個事件更具有意義呢?讓演出不只是在學校內,讓老師相互取暖的過程。如果演出能夠面對家長,讓家長來參與,是否會有更積極的意義。所以在排練過程中,我對於一些負面語言逐步修正,如果老師用「怪獸」的字眼批評家長,家長是否也會用「野獸」的字眼來看待老師呢?彼此持續的不友善,對於這樣的事件只會一再的繁衍負面的情緒。

  最後我希望每位實習老師都能把自己的想法,用一句對著李老師說出來,他們大都心痛李老師在事件中所遭受的攻擊和圍剿。少部分的同學則希望李老師急流勇退,可以退休就儘早退休。顯然他們能體驗春風化雨的師者責任,勇於表達對於認真的長者風範的敬意。不過,我也在想如果觀者是現職老師,這樣的問題會是甚麼結果?或許希望李老師急流勇退者會居多吧!

  「春風化石」原是對於老師的春風即將變成化石的一種反諷,和對於教育,家長是那顆難以軟化的頑石的批判。第一場演出就遇到這群熱血的實習老師,我轉化了這種想法和看法,努力排練演出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藉由這養的戲劇事件,帶來對於教育正向力量,不只在老師也帶給家長。如果藉由演出彼此更能趨同於衝突事件是給予老師、家長和學生都得到正面意義的教育影響,才是我們對於教育學生的共同目標。

Быть может, я с " "ним поторопился.

Девять " "столетий будут взирать на это " "ассасины из своих горних убежищ.

Внезапно " "между двумя клавишами я увидел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й проблеск.

Животное " "могло поймать его " "так же легко, как гончая " "ловит зайца.

На стенах появились трещины, " "пыль и щебень посыпались сверху.

Было ясно, что " "громоздкой королевской карете ни " "за что не проехать по этому мосту.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