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ChunChu
有幸身為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我,非常感恩能學為所用,關於課程的思考,由於美勞課程每年的材料多半大同小異,或是總有很多的材料包半成品,學生只是去將其組合、黏貼或塗色,做出沒有太大創意激盪之作品。因此數年前,我就已經決定要自編教材,把生活中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拿來跟學子分享,由於身為藝術人文教師,自行開發課程經常要想破腦筋,且若非必要,自己也著實不願意一再重複,因此,在個人創作經驗中感到有趣的部分,也會擷取一些可能適合的跟學生分享。
由於很多美勞作品課程結束後往往會成為另一種型態的垃圾,更慘的是有的還不易回收,所以除了例行的繪畫與創意能力培養外,一直希望以研發做完能成為具實用性的生活用品或是增加生活的美感經驗之課程為依歸。後來全球暖化日益嚴重,關於課程的中心思想,漸漸的就融入環保的觀念,希望作品能夠在不破壞大自然的狀態,或既可實用於當下,又或能以回收再利用的元素來融入一些創意的點子思考,由這個中心思想往外擴張,漸漸的在美勞課中,回收報紙可以做衣褲、拼貼畫或是手抄紙創作,回收瓶蓋可以做創意造型磁鐵,回收CD片可以做成個性杯墊,回收紙盤可以做獅頭,回收的午餐油可以做成環保的手工皂或是液體皂,回收的各種紙張可做成創意獨特的手工卡片、回收的橡皮擦可刻出別具特色的印章,回收的廣告單可以摺紙信封,回收冰棒棍可以做成杯墊、皂盤或是結合鏡片與樹脂土做出創意手握鏡。
此外,臉可以當成畫布,手也可以當成造型來彩繪,頭髮可以做出髮型設計,吐司可以在上頭擠出圖案,奶茶可以在奶泡上作出即時的可愛造型,地上的樹枝、樹葉、石頭可以做造型、回收的紙板可以蓋房子、作人物造型等等…就可以有很多有趣的課程延伸與聯想,漸漸的就發展出一些有趣的課程,前兩年由於教育局也開始重視環保藝術教育推動之重要性,因此獲得了些許經費補助,也讓學生的美勞工具材料可以有更多元與豐富的可能性,雖然老師要多動些腦筋或精神,但美勞課對於以往接受制式課程的學生來說,不乏會多了些新奇與期待。
由於我的學校對於網頁有很貼心的便利上傳系統設計,所以每次上課都會將課程盡快做個紀錄並上傳網頁,以往主要是給學生與自己作個紀錄與參考,由於有機緣接觸藝鼠活動,知道全球藝術教育網的非官方卻踏實運作的服務質性,加上袁汝儀老師與小佳的幕後努力與鼓舞,因此想說或許不嫌棄的話可以在藝教現場中分享一下自己的淺薄經驗給有相關課程需要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