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IVER 原圖創作/陳芷妍 電腦繪圖/小佳
世界就像你屋子裡的某個角落,它已經有一百萬年沒照到太陽了;當純真的實相出現時,就像照到陽光似的,突然一切事物都變得鮮活起來。
–AH阿瑪斯
恆河母的「口袋裡的鑽石」是我09年反覆翻閱的床頭書。也是看中西靈修類的書近十年中,非常特殊的經驗。它的文字清澈空靈的像露珠;但是又是如此困難的書,我看得非常緩慢。彷彿隨著文字進入到意識荒洪深處,觸碰到那內在廣漠憂傷,有著近乎神奇的洗滌之感。
我覺得「口袋裡的鑽石」閱讀的『難』,並不像閱讀「塞斯書」充滿了宇宙輪迴轉世的知識理論;或是像閱讀肯恩威爾伯的書中,繁複森然的宇宙序位之類的,讓你頭昏腦脹找不到座標。「口袋裡的鑽石」卻是在敘述一種無法被固定,流水般的感覺。那種存有的深淵,本我的真相–或許就是一大片清澈湛然的「什麼都不是」
余德慧老師在序言中指出:「恆河母是個修道人,她修道的過程已經使她遍歷各種語言,思考的詭計;但她又必須使用語言」因此她在語言中表達一種非語言的東西。話語如蓮花中的寶石,充滿鮮活度與轉化能量,又充滿空無與禪意。我覺得,在佛家非常難以語言陳述的『空性』,也在談這個。
恆河母在印度恆河河畔,初見她導師帕帕吉。他的眼神透露出的是「一片廣漠」因而開啟了她認識自我的閘門,目前她是周遊列國的導師與作者。
對於靈性追求者來說,這是個非凡的時代。現代靈性書店堆滿了基督教、猶太教、蘇菲教派的神秘修經典,以及新時代冥想神秘學與巫術等。但許多互相矛盾的觀點使我們困惑無所從,在靈修生活進退兩難,我們應該要相信什麼?
這本書裡不講任何嚴肅的學術理論與哲學式修辭,它甚至於無涉宗教。恆河母說的很正確:『我說的和宗教一點關係都沒有』。越來越發現書籍和信仰的教誨,都與慈悲與智慧無關;它們至多是指示路標,一隻指月亮的手指。
要實現靈性修行,必須在自己裡面找到自覺之路,活出靈性生活。如佛佗所言:我們必須成為一盞照亮自己的燈。而「口袋裡的鑽石」用驚人的語言直指生命本質。在存有的深淵裡,一旦你經驗到純粹的空無,就會直接知道,你是誰不能被任何心智或情緒定義,而這種認識即是自由。
對治變化萬千的心智,恆河母的方法就是讓意識「停下來」。而這個停下來是個動詞,而非名詞。於是,真的可以認識到你在逃離的那並非最終存在的,而你正飛奔而去的是已經一直都在這裡的。在這瞬間放掉我們深深習以為常的,老舊的追尋、否認、拒絕、攀緣等苦難的十字架。停止的當下,發現你內在的鑽石。
放手不去控制,是最深層的鬆懈,就像海洋上的無盡飄浮。你能意識到你在那裡抓住不放,而你就能這樣放手任由海洋托住你。這樣的『停下來』的無所作為,看似簡單其實是最難的。有個比你習慣去控制更深的智慧,而它在任何生命當中,任何時刻都能體驗到。
在我們有限的經驗裡,恐懼可能升起,而放手意味著你可能墜落於懸崖邊緣。 因此大部分我們所做的事,都是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於是我們穿著大人的衣服,玩著社會上的工作金錢遊戲,試圖逃離和童年相關的赤裸純真。
最打動我是全書的第二部份「勝於心智 深於情感」:
真正的純真是直接體驗的能力,體驗當下而沒有需求。真正的純真是開放,願意去看並且相信,即使所呈現的似乎完全不可置信。真實的純真不是單純迷惑,然而它牽涉到脆弱,願意純真是願意受到傷害。
你願意受到傷害的程度,不是你要受到傷害,而是你願意受到傷害,等於你願意去愛以及被愛,以及被愛教導的意願強度。傷害的來源事實上是你的愛。相信這個愛,如果愛會傷你,那就讓它傷個徹底。讓它消滅你,讓你的心碎裂綻開,好讓更深的愛能夠開啟。
開放而不保護的生活,必須願意自由。你願意自由嗎?直接的自我探索就是開啟自由的那把鑰匙。那些最真切的教誨就像飛鳥掠過天空一樣,不留下追尋的痕跡。如同禪宗詩人芭蕉提醒我們:
寺院的鐘聲停止了
但聲音仍不斷從花朵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