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鄭政煌
視覺藝術作品的科學邏輯分析之研究03
二、形式與情感、理念的契合度:
這裡已到達「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形式已能融入了情感表達之中(這個階段的情感表達,還包含理念的呈現與討論。),對情感與形式理解的越透徹,在情感表達上將顯得更精準,與形式的契合度就越高,所傳達的情感訊息就越強烈,此作品也就容易感動人心,而完全擺脫名家的陰影,從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形式風格,這也是我們所謂的創新的初期階段。什麼是形式與情感的契合度,這裡也可分為下、中、上三個階段來談。
下層功夫
情緒抒發的原形,由於對情感的抒發有相當的瞭解,慢慢能分辨從模仿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情感形式,終非是自己真正的情感呈現,能夠逐漸擺脫他人的影響,而瞭解到前人所提出的一個具完美的形式,是他人的生活經驗沈澱所形成,此形式的建立是與他自身的情感有夠深的相應度,我們只能學習而不能模仿,因這所謂“好的”形式對我們而言,並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因為有時 “好的形式”常與我們的情感經驗相左,反倒掩蓋了我們真實情感的抒發。這裡應該會有一種強烈衝動,想要以自己情感為依歸來建立自己的風格,但還在一種雛形的階段,形式發展唯有依附在自己情感上來做選擇,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生命力的風格。
中層功夫
形式獨有性,知曉個人的形式風格是因情感強烈才孕育而生,漸次發展出自己獨特風格,情緒抒發與形式契合度已有較深的認知,能毫無困難傳達出準確的情感訊息,此時風格也逐漸穩固,故這時的作品很能感動他人而留下深刻印象。到這個階段,雖然早已擺脫模仿階段而朝向個人情緒自發性發展,但其情感的呈現只是自己私密世界的囈語,較屬於個人偏狹情感的表現,所呈現的視野與氣度也較狹小,故較難打動他人更深層的意識,使作品的內涵更趨豐厚。一般而言,只要是自我意識較強的藝術家,肯真實的面對自我的情感,通常這個階段是不難達到,也唯有懂得表現自己的情感,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創作的最低門檻,而這是藝術創作中最基本的要求水平。
上層功夫
到了上層功夫是情感的昇華以達社會共象,此時的情感心思較中層工夫更為細密敏感,能夠將個人情感向外擴張提升,一種深層內在經驗的共同記憶,能觸及社會多數人的內心,由作品特殊的意蘊傳達出社會某階層共同的情感氛圍,這並非是一種敘述性的說明樣式,而是一種直覺式的直接觸及了深層情感,這時形式的呈現會具有某種時代特徵也較具開闊性的視野,會有一種對人生哲學的醞釀及體會,到此階段同時也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即是思想高度建立的初步功夫。
三、思想高度的建立:
到這個時期又回到見山是山的階段,又必須回到形式的角度來看視覺藝術,形式將進入另一嶄新的哲理思辯領域,即所謂形式哲學的理解以建立思想高度,在這裡也分為下、中、上三個階段來看。
下層功夫
個人思想的提煉,到這個層次創作將會觸及個人的哲理的建立,當創作者面對自己的情感反思,會逐步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在生活中體驗有所體悟,或依循宗教及某類哲學思想,而整理出適合自己的價值體系。換言之,即是以個人情感為創作基底,到這裡已經不只是單純抒發自己情感,無形中會帶有一種人生的價值取向及堅持,會逐漸的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或個人的思想體系,創作已不是單純的視覺美感及情感抒發,但這裡的思想建立還是站在已知的範圍思考,故其視野是較個人而有所偏狹。一樣這裡也有個誤區及轉折要仔細分辨,許多人會說我的作品是含有某類哲學思想,表達一種宏偉曠達的人生哲學,這些難道不是藝術的哲學思想嗎?但這都只是個人經驗的表象陳訴,或是某種哲學的圖式化而已,形式的表現常是因循傳統或他人的樣式,如果其哲學討論沒有觸及形式哲學的擴張,最多也只是一隻學舌的鸚鵡而已,畢竟藝術家不是哲學家。如果藝術家無法細心分辨此間的差異,就很難再往上提昇至另一層次,就會因為形式哲學的討論不足,以致挪用他人的形式哲學建構自己的價值體系,故從作品中常能嗅到舊有型式的哲學觀,以致無法在此階段,提出一個符合當下時代的形式見解,即在形式中缺乏了時代的哲學思考,常會讓人感到作品畫的不錯,內容也富有某種哲學意趣,但總讓人覺得畫面中缺少什麼,一放在大師的畫作前,就會感到有很大的差距。
中層功夫
繪畫性哲學命題的探討,這時的形式不只是承載情感的抒發,更涵蓋對存在本質的研究,即回歸繪畫本質對存在命題的思辯研究,形式哲學在此會有一個更嚴格的要求,以符合在繪畫本質的要求,畢竟視覺藝術並不等同哲學,所以終究還得回歸視覺藝術本質的討論,而視覺藝術不單只是在傳遞一個動人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理念之下理當包裹對藝術本質的哲學思維。在此階段所謂形式哲學思考,是形式從生活中提煉出一種符合社會脈動的特徵形式,而此形式不再只傳達一種故事性,而能深入探討一個時代諸多特徵及存在的意義。存有的問題一直是哲學討論核心,而身體-空間-思維-存在的討論,正是視覺藝術的思維脈絡之根本,整個美術史的發展均圍繞在這個模式中而展開,故創作至此階段必須理解思想的核心,才能往裏發掘它深刻的內涵,提供我們新的思維,使我們的視野不斷的向外擴張,如果我們不清楚此思維模型下的藝術思想,那我們就很難清楚自己有的是什麼而缺少的又是什麼,永遠停留在某一階段而繞不出去。故在此階段常有新的形式出現,而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唯有對創作的整體內涵有更深的認識,才有可能往更深一層的功夫邁進。
上層功夫
到了上層功夫,藝術史的提升,必須清楚整體完整的創作內涵,終必歸於對美術史脈絡的了解,能夠知道不同的藝術脈絡有不同的評價方式,及其脈絡中所沒有表現形式,也能從美術史的角度來對自己或他人作品,做準確的定位及史觀的整體性思考。這樣才知道自己缺少什麼,該在那一些不足的地方下功夫,不要一直在某些不相干的領域猛下功夫,卻還不清楚自己的創作盲點,還自以為創作出了不起的作品,而耽誤了自己的時間及生命。這個階段簡單的說,就是要瞭解美術史的脈絡,才知道他人或自己的創作停留在美術史的哪一個定點上,知道自己是否為美術史新開了一扇窗,提供後人多了一道呼吸新鮮空氣的入口;或者只是在前人的餘蔭下乘涼而無建樹;或者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為某一流派提供一點新的形式理論;或者只是在某個流派中打轉而自喜;能清楚為自己的藝術方向做一些定位,或者回到某個小區域的美術史中做出一點新的貢獻。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有時候並不是努力就能達到的,但如果知道藝術整體的價值所在及要求,就能從史觀的角度出發,清楚自己的落處及該努力的方向,至少能明白自己的極限在那裡,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此看作品,知道站在什麼樣的高度,這時面對自己的創作或他人作品時,將能處在客觀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評價,並知曉其來龍去脈,知道優缺點在什麼地方,能做出適當的調整及判斷。
小結
創作最先是從繪畫形式開始研究,但最後深度的建立還是由視覺的形式回歸形式哲理的藝術觀點,視覺藝術才有深化及深度內涵的可能,故視覺藝術最終還是回到形式的開拓性來看藝術發展。到此我們就會更清楚理解,通常我們會說一件作品內容單調貧乏,這是指藝術整體性不足所導致,是因形式廣度和深度思維不足而顯出匱乏感。懂得觀看繪畫形式的內涵後,自然會內化成一種藝術欣賞的本能而成為一種欣賞直覺,在面對欣賞作品時,將不會再呆板制式的分析形式,會以直覺感受進入作品的情感中,感受形式所散發的氣氛,自由而無拘束的陶醉在內容中,並能知曉形式所蘊含的全部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