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形式可以多元,但總是與藝術家的生活哲學相一致,
以常見的物品經過簡單的處理,也能成為好的藝術作品。
攝於唐唐發個展「三斤一百元」,唐唐發提供
文/圖 鄭政煌
03美術史之鑰-視覺藝術的形式哲學思維(下)
身體-空間-思維-存在
目錄
存有的問題一直是哲學討論核心,而身體-空間-思維-存在這個思維脈絡,是我觀察西洋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從中整理出來的一個思想模型,似乎可以發現整個美術史的發展均圍繞在這個模式中而展開,而美術史上的作品皆可從此模式裡發掘它深刻的內涵,這些藝術品似乎也在這樣的模式下提供我們新的思維,使我們的視野不斷的向外擴張,如果我們不清楚此思維模型下的藝術思想,那我們就很難完整的吸收藝術給予我們的養分。視覺藝術是透過圖像等形式來傳達對存有的認知,而形式的起點是來自再現我們眼睛所見的現實,這是我們對存在觀念最原始的表達方式,故物質的實有是我們對存在最早的認知,所以我們會對物質存在的道理透過各種形式來記錄及詮釋,用來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和世界,這在早期的許多原始洞窟藝術中可見端倪,藝術的發展也從再現現實的脈絡裡展開討論,而有了藝術的發展史,故我們順著這樣的脈絡思維,才能觸及藝術本質的實際內涵。而人的身體與他處的環境、空間的對應發展史上,使人們在不同時期對自身存在的認知產生不同的理解,這也是由於一些對環境敏感或有神啟的人,勇於對於自身存在問題不斷提出各種質疑與假設,哲學思想也在這樣的氛圍與脈絡裡展開,而視覺藝術之形式哲學也在這樣的條件下,有了各種風格和流派的產生,使我們透過視覺形式對存在的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會。
身體是我們出生時最先能感覺到自我意識的物質體。例如,當剛生下來的小嬰兒剪斷了臍帶的那一剎那時,即失去了維生的系統及與母體的關連性,開始接觸外在世界並有了飢餓的感覺,這是第一次有了飢餓的需求,但卻沒有即時得到滿足,感受到需要食物以填飽肚子來維
持生命,於是大聲哭喊,小嬰兒開始強烈感覺到自我意識的認知與身體之關連性,而母親以乳房餵食母乳,使我們有了生存的能量得以存活,這是嬰兒的身體與外在環境的近距離接觸,在母親與孩子的身體接觸有了溫暖及飽足感,於是產生了愛與安全的感受,這是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同時得到灌溉,這是我們第一次對身體存在有如此強烈的感覺,同時也產生愛與安穩的情感認知的渴望。於是我們人生的需求上有了對生存的物質與精神雙重的渴望,這也是感覺到自身存在的開始,世界的實有和存在的概念是我們經由這樣類似的經驗而來,我們確認了物質的實有而非虛幻,這也是在藝術形式會以人為主要創作的原形。成長的過程我們會觀察記錄環境的種種現象,而提出對現實存在種種假設與質疑,這是我們對存在觀念理解的開始,而在身體與環境的對應中自然產生一種生命價值意識,此意識會影響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及模式,我們認同了這樣的思維也就認同我們自身的價值取向,更會根據這樣的思維來建立我們的世界觀,進而以此認知來建構我們生活上所有的空間與環境,故特殊的空間形式具備了一種相對應的思維及權力意識,它也主宰了同一族群共同的生存模式和存在思維,以及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及萬物存在運作的模式。而藝術家敏感的心思必能觸及某些身份下,或物質對應中身體的細微變化及心理感知,經由這些感知而體認到某些價值的差異性及欠缺性,或對存在的理解是與常人有所不同,而能提出新的見解,故藝術家利用藝術形式將這些差異與新的感知,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然而,這些新的形式是與舊有習慣和認知不同,有時常是驚世駭俗,而無法令習慣舊於思維的人們所接受,當然這是在人文精神提昇的前提下,只是這一跨越常是令當世人感到害怕而已。
鄭政煌 黑色童話 木刻版畫 2011
形式哲學的建立
藝術家在形式上的運用,會藉由身體存在認知或身份角色的確認,在與環境空間的對應中會產生一種疏離及異樣的感知,這不同的感知促使藝術家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和不確定性,進而梳理出一個新的意識,然而新的意識型態常會伴隨一個全新且不同以往的繪畫形式,這創新是因為舊形式已無法承載新的思維所致,故自然產生一個新的形式風格,然而這創新並非是因為要創新而創新,後面是有一個新的思維所支撐,而這一種新的形式觀點必然觸及新的空間意識,一種新的空間對應關係必然產生,而此種新的意識是對存在的既有定義有了新的詮釋,而新的存在觀點將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對應方式,最終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依據。而藝術創作必須在這樣的架構下來看形式哲學的演變,美術史的檢擇標準也在這樣的模式下進行,而形式哲學的演變,則是與視覺藝術上對新的存在意識之拓寬有關,明白這樣的道理就能明白形式創新的重要性,而創新並非只是表象視覺的創新,而是需要依附在新的存在概念之下,此創新的形式才具意義。如此再來看美術史及當代相關的美術作品,你就容易明白它的落處,而能知曉它是在整個美術歷史上的那一個點上,其作品的特點及重要性為何,就能判斷作品的實質價值。
法國巴黎聖母院教堂,對比渺小的人群,更顯得高聳而巨大。
思維與形式的運用
有時某個藝術的形式我們認為它表現的很精彩,許多時候我們只是從一個工藝技術的角度來看他的視覺美感,很少思維視覺意識下的哲學意趣,這在欣賞時就會變得很可惜,使我們永遠進不了藝術的精神國度,去品味他深邃的旨趣。下面我以簡單的基督教建築為例子,來說明「身體-空間-思維-存在」的創作意旨。基督教教堂的建築空間,它是為榮耀上帝而建立的人為巨大的建築空間,刻意拉高的建築高度及金碧輝煌的手工裝飾細節,而巨大的窗櫺鑲嵌著一面面的彩色玻璃,以聖經中的故事所繪製之壁畫,敘述著上帝與基督的偉大及神聖。想想看,人處在此一黑暗的空間中,更顯得微小及無助,太陽光經由彩色玻璃透入暗黑的空間,幻化成五彩靈動的光影彷彿「神」的靈光降臨一般,像是上帝施了神力一般,教堂內因在微弱的光影下,室內的許多細節在恍惚光影的晃動下逐漸顯現,像是在攝影暗房中相紙在顯影液下慢慢顯像,而使人能更專注於室內金碧輝煌而細緻的雕塑及
繪畫細節,像是一幕幕的電影螢幕在展現上帝的神聖高貴和慈愛,一種錯覺陡然產生,分不清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距離,而此空間特能感受上帝眷顧。這彷惚而模糊的視覺意象,自然將一種凡與聖的距離拉開,使空間與人產生巨大差距,人置身於此巨大空間中,自然會升起一種渺小謙卑的心理意識,人的卑微渺小對比聖堂的高大莊嚴,使人產生對上帝的強烈依賴和信仰。在卑微感的心理意識之後,隨之而起的是一種對「人」自身的否定,故在這個神聖殿堂空間中,似乎能感受到神靈的降臨的真實感,此地此刻上帝是與我們真實的同在,一種從現實空間轉換成非現實空間的錯置,在這個非現實的新的靈性空間中,遠比我們所處的現實空間更加真實。人的身份在此重新被確定,人是依附在「神」的憐憫之下而存在,人也是附屬於「神」而沒又其自由意識,並且人是由「神」所創造,人沒有主宰自己的能力與權力,物質的存在皆因「神」的意志所產生,故人的意志必需符合「神」的意志才具有實質存在意義,這也是許多此類宗教藝術型式的創作本源。這是經由「身體-空間-思維-存在」的模式,簡單來解讀藝術形式的哲學內涵,是能幫我們思考藝術家在創作時所下的心思。我們在欣賞這樣的建築物時,如果單只見到它工藝技術的視覺美感,對於形式思想的許多細節常會視而不見,就會忽略了它背後這些意趣,那在整體的藝術欣賞時常是令人有所遺憾。
法國巴黎聖母院教堂後面景觀
聖母院教內部景觀,刻意拉高的建築高度及金碧輝煌的手工裝飾細節,
讓人讚嘆上帝的偉大,使得現實的空間被轉換成神聖空間。
內部的雕塑細緻的刻畫著基督的故事
巨大的窗櫺鑲嵌著一面面的彩色玻璃,上面鑲嵌著上帝、基督、先知、聖徒等圖像。
聖母院正門旁的聖徒雕像
結語
在之後的單元將西洋美術史分成十六個單元,以簡單的解說闡述各個時期的流派其思想核心,而討論的重心均圍繞在這樣的模式下做扼要的說明,讓觀者明白畫家思考及運用形式的用心所在,及明瞭形式拓展的依據及它的難處,才能知曉藝術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同時也能自我引伸對當代許多作品有自我評價的能力,明白那一類畫家,才是真正在藝術的探討下了苦功,而對藝術家有真正評價,能讓好的藝術家在創作上得到該有的支持,不會人云亦云而被牽著鼻子走,反倒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