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畫思潮-論版畫慣性思維的擴張3

alt

鄭政煌 黑色童話 木刻版畫 2010

文/ 鄭政煌

台灣版畫的重新出發

        上述觀點是筆者這幾年來,以版畫創作者之角度做近距離觀察、對版畫發展面臨困境所提出的看法。因現實的主客觀因素限制,使版畫推展遇到瓶頸,在台灣一直無法提升版畫藝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始終認為版畫僅是繪畫的亞流,現實環境無法在短時間改變。現今,唯有重新思索版畫藝術新的思維與方向,才可能改變人們對版畫的看法,更明白的說,如果無法提升版畫在美術界的地位與評價,將無法改變大眾對版畫的偏見,如果連美術人都輕視版畫,只視其為繪畫的附屬品,遑論其他人會對版畫有高的評價,所以重新調整版畫創作認知確有其迫切性,不能只拘泥於傳統版畫思惟,需同時接受新思潮以活化版畫之生命動能。 

版畫家應冷靜下來自我反省批判,才能見到自身問題及面臨困境,進而調整自己的創作思維。要解決目前的困境,我認為應先從第六點著手思考如何提升版畫藝術高度為首要任務,應從提昇版畫家創作高度開始做起,其他五點問題目前版畫家無法在短時間有效的改變現況,但對提升版畫的藝術水準上卻有很大進步空間,只要整體版畫水準超過主觀認知,當版畫藝術成為主流創作的典範,將能有效改變人們對於版畫的偏見並給予正確評價,不再認為版畫只是繪畫作品的附庸。例如,日本版畫家棟方志功的木刻版畫,將東方木刻版畫的特色發揮到極處,引起美術界對木刻版畫刮目相看並產生濃厚興趣,亦使人們回頭肯定版畫的藝術價值,而產生較高的評價。 

 

 棟方志功 孔雀明王  木刻的刀法線條簡潔精鍊,使人印象深刻

       

         六0年代版畫也曾引領台灣美術風潮,屢獲國際大獎的肯定,成為美術家的學習對象,這也證明版畫具有的無限潛能。故試著論述台灣版畫創作所面臨的困境,期望從錯綜複雜的當代藝術現象釐清、歸納出藝術發展的脈絡,從而創造適應新情勢的創作意涵和反映時代特徵的版畫作品,使當代版畫在繪畫體系中得到該有的評價。

 

 

什麼是版畫

        如何提升版畫藝術的創作高度,我個人認為版畫定義的重新論述是非常重要的。唯有重新認識版畫的本質是什麼,瞭解版畫發展的來龍去脈,認清面臨的困境並瞭解版畫藝術的價值,才能走出版畫新的道路與視野。

版畫的界定,可從內容與形式二方面來探討:

 

.      內容:

即以版畫原始的本質,回歸最原始的狀態來看版畫,可以分為思想與技術兩點來談版畫的意義。

 

1.          以思想而言:

        版畫的前身即是印刷,是文化、政治宣傳的工具。透過文字、圖像的大量複印,提供宗教、政治、文化、書籍等的流通傳布,一方面是政府做為政治統治、推行政策控制的宣傳,一面則透過版畫大量複製,達成商品與文化的流通行銷。以內容而言,印刷的內容本質可延伸為資訊的複製傳遞,能做一種思想的傳導系統,思想透過圖像文字大量複製流通,成為資訊的傳播文化,故其本質有一部份可說是與傳播媒體、行銷有強大的關連。印刷術的發達與否關係著文化傳承之興衰,且能全面影響該地思想之啟蒙與質變,改變人們集體意識與行為活動,所以一個國家的印刷技術越精良發達,其文化廣度和水平越高、國力就越強盛。所以不能只是單純將印刷視為技術工具而已,應涵蓋其隱藏在背後所產生思想的傳遞效應,才足以完全闡述其內容本質,我們能回到原始狀態來理解版畫,就更能掌握其精神。

 

2.          以技術來看版畫:

        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當時科技發展水平似乎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印刷的發明是當時非常先進、重要的科技產物,印刷術促使文化思想、教育全面的普及傳承,使後人能在前人思想基礎上再往前跨。技術進步增強印刷品質與速度,由早期人工印刷發展至四分色平版印刷,印刷普及也直接影響知識傳遞的蓬勃發展,間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興衰,印刷術發展與當時的科技進步關係密切,嚴格說來是一門與科學、技術關連重大的學問。而印刷是版畫的前身與孿生兄弟,新材料的研究與工具技術開發,是作為印刷一支的版畫所隱藏的內在本質之一,所以就技術面來看版畫,版畫技術的研發改良,使用先進工具與技術就變成理所當然,而技術的運用其背後又隱含著科學涵養的豐沛與否。早期而言,版畫家對新工具的常識及材質的敏感度本來就格外敏銳,容易嗅出思想流行的遞嬗,沒有理由到了更進步的21世紀,版畫家反而對新媒材(如電腦)的排斥,相反的更應積極開發新媒材的時代性。

待續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