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後現代主義劇作家海諾‧穆勒,重塑哈姆雷特的心靈原型
To buy, or not to buy: that is NOT the question! 但問題是:當媽祖變成Gaga、當文化變成產業、當批評變成流行、當憤怒變成品牌,這一切的演變後果是什麼?由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x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以莎士比亞的經典文本與海諾‧穆勒的先鋒書寫相互穿插,以一幕幕當代消費生活的酷異境象,冷冽沸騰,破冰而出。「hamlet b.」一個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一場騎劫哈姆雷特飛向世界大巨蛋的巡迴表演,一輪兩岸三地議論思辨的驚濤巨浪,莫比斯特邀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共同製作。
關於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莫比斯圓環」代表無盡循環的意思。一張細長的紙條,將其中一端旋轉180度後與另一端黏合起來,然後,你就會成為莫比斯圓環的一員,原有二維平面的正反對立在此被泯滅,起點之後從此沒有終點。在圓環中充滿各種可能性,在簡單的東西中有無窮的奧秘,在有限中看到無限的延伸。創作如是,生命亦如是。成立於2005年,至今演出經歷豐沛,涵括多次香港、北京、泰國、韓國、波蘭等國際合作,以跨領域創作平台的概念出發,集合獨當一面的藝術工作者,融合導演、演員、音樂、肢體、及視覺藝術。來自不同國藉但待在台灣多年的創作人除了獨立創作,也藉由藝術創作平台建構出反思生命及人文關懷的劇場作品。作品風格橫跨傳統藝術到現代劇場,從樸實通俗到深刻精緻。
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前進進對劇場有這樣的信念:劇場是一個既社會性,又很個人化的藝術媒體,它需要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劇烈的碰撞去迸發火花。但同時,自我的體現和追尋,又會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形成種種的界線和溝壑。因而,愈發令劇場充滿著弔詭,我與非我,吶喊與沉默,對話與質疑,朝向任何一邊的擺動彷彿皆意味著反向的回盪,也許,一切的探索,只可能取決於內在前進的動力和外在的時間因素的配合。前進,前進,前進進。
前進進是首個把教育劇場理念和實踐模式引介到本地藝壇的組織。曾舉辦的活動包括:「i-D兒女」教育劇場系列、「劇場與教育2000」國際會議、青年劇場《Y2K青春戰士》及《Natural High》等。2001年遷入位於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後,前進進於村內修建了本地第一座由藝團自主營運的表演場地──「前進進牛棚劇場」。工作焦點亦逐漸轉移為以劇場創作、場地經營和教育劇場三線並行發展,策劃和舉辦的活動類型廣泛,包括劇場創作、海外交流、社群及專題戲劇節、青年劇場、教育活動及工作坊等。自99年開始,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一年撥款」資助。委約及合辦活動機構包括:康文署、香港藝術節、香港藝術中心及九龍城區議會等。
哈奈馬仙之Hamlet b.:
靈感來自後現代主義劇作家海諾‧穆勒(Heiner Muller)的代表《Hamletmachine》(哈姆雷特機器)。原劇寫於後現代主義觀念風起雲湧的七十年代,詞鋒犀利,意象超凡,面世後一直被奉為西方前衛劇場的聖經。作者海諾穆勒解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把長達百多頁的故事分解、重組成五個全長不足十頁的片段,以海諾‧穆勒獨家發展出的「集成片段」(synthetic fragment)手法組合而成。文本內容層層疊疊,包含莎士比亞原著《哈姆雷特》的台詞、海諾‧穆勒本人對原劇情節的延伸和改編,對哈姆雷特這個悲劇人物的解構、反諷和思辨。以深刻的觀點省察物質文明的困境,哈姆雷特王子在穆勒筆下,變成了多重身份的現代人:沮喪的演員、示威者、士兵、戀母狂、恐怖分子,全劇借題發揮,借古喻今,把哈姆雷特的處境放置在共產主義崩解,資本主義主宰全球經濟發展的現代社會,藉此對人類文明處於荒涼境界,知識份子心靈空虛的痛苦現實作出有力的控訴。
在海諾‧穆勒的版本中,哈姆雷特幾乎變成了一切理想主義和文化思潮的掘墓人,他親手埋葬了人類所有的理想和出路,同時又被時代所埋葬。作者海諾‧穆勒在《哈姆雷特機器》中毫不掩飾自己的介入,寫作策略引人入勝,刻意突出自己的觀點與莎士比亞時代的對峙和矛盾,自由進出於作者的自我和戲劇的角色之間。最大的特色在極度詩化和濃縮的語言,最特別之處是全劇沒有對白,沒有傳統的戲劇指示和場景結構。整個作品由激情的獨白,疏離的敍述、旁徵博引的評論、詩化的韻文所組成,最後更發出『我不是哈姆雷特』發人深省的吶喊。德國劇作家海諾‧穆勒的《哈姆雷特機器》被評論界譽為後現代主義劇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