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動陪伴身心

7db105d1665f3ec4571b586cee2f157f

許多人一看到或聽到「舞蹈治療」這個名詞,都會問:「是不是要很會跳舞?」、「是跳什麼舞?」、「這是肢體復健嗎?」其實,舞蹈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透過身體舞動釋放身心的束縛,讓身體在動靜之間中建立與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形成以身體動作與創造性肢體表達為媒介的身心療癒。

許多人一看到或聽到「舞蹈治療」這個名詞,都會問:「是不是要很會跳舞?」、「是跳什麼舞?」、「這是肢體復健嗎?」其實,舞蹈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透過身體舞動釋放身心的束縛,讓身體在動靜之間中建立與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形成以身體動作與創造性肢體表達為媒介的身心療癒。也就是說,我們能夠透過這樣的舞動「讓身體說話」,與自己交談以及和他人互動、和所處的環境產生連結,並探索自身對外界各種狀況的身心反應,進一步做出適宜的回應。以舞蹈治療的觀點來看,身、心是緊密相連的一個整體,藉由舞動來疏通身心,並整合身體、心理、情緒、認知及人際互動發展,以提升身心靈整體的健康。
既然身心兩者的關係如此密切,人們在遇到重大創傷事件時,心中所承受的巨大衝擊,很明顯地就會透過身體動作與行為展現出來。由於兒童的身心發展、認知及表達能力尚未成熟,若經歷重大的天災人禍,他們會出現創傷後壓力徵兆的比率,往往遠超過成年人。
在我帶領兒童舞蹈治療團體的歷程中,曾經有位小朋友經常用雙手抱住頭,也習慣鑽進韻律教室的壁櫃裡躲起來。若當時櫃子裡放了可鋪在地上的長型薄軟墊,這位小朋友甚至會先用墊子把自己包裹起來,接著就彷彿蠶繭般的蜷縮進櫃中,久久不肯出來。我後來得知,原來這位小朋友經常目睹家中的爭吵場面,讓他感到非常害怕,卻又不知該如何面對,因此最迅速安全的自保方案似乎就是「躲起來」。
經歷過創傷事件的兒童,很容易經常憶起或夢到引發創傷的情境,並且重複反映在身體動作、行為或靜、動態的藝術創作中,例如畫作中持續出現淹水、地面裂開或人們逃命等場景,或身體發抖、冒冷汗甚或急促喘氣等反應,也可能在遊戲中一再上演與創傷事件相關的情境。此時無須壓抑這些看似負面的身心狀態,而是可充分運用這些將內心感受外化的歷程,來陪伴兒童修復內心的傷痛。
較年幼的孩子或許還不能以口語或文字精準表達內心種種複雜和強烈的感受,而年紀較大的孩子們,有時即便一再追問他們怎麼了,所得到的回答恐怕仍是「不知道」。這「不知道」,或許是說不出來,也可能是不願意說。此時,舞蹈治療就提供了一個以身體為主的紓發管道,讓他們在動作探索的過程中,釋放深埋在心中及累積在身體上的情緒和壓力,並引導他們用身體表達內在潛藏的訊息及資源,而適度運用如音樂、道具等輔助媒材,可以更容易地協助他們拓展肢體的表達。
例如,靈活運用富有情節或意象的兒歌,可引導孩子們隨著歌詞的描述做出相應的動作,也就是將歌詞中的描述或情境作為創傷事件及其歷程的「隱喻」。表面上,孩子們是隨著歌詞和帶領者的指引來舞動;實際上,這是藉由歌曲的主題來幫助孩子們抒發內心壓抑的情緒,卻巧妙地不去直指創傷事件的本身。當孩子們熟悉這種方式之後,就可能發展出自創的動作,這時就可鼓勵他們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呈現,團體內容也就從一開始的跟隨,轉化為創造性的肢體表達。
在舞蹈治療中,適度運用道具可輔助及延伸肢體的表達,色澤鮮艷的紗巾和彈性布就是經常會使用的媒材。在我的實務經驗中,輕盈的紗巾很能激發想像力和自發性的角色扮演,而參與者往往也在這樣的互動中,學到如何充分運用自身及外在資源。例如,紗巾可化身為身體部位的裝飾或保護、攜帶或連結的工具,甚至大自然的某種元素,並且可藉由數量的改變(例如由少到多)和各種預設或想像的情境,讓孩子們在扮演中體驗和學習同理、分享和有效管理及運用資源。當他們發展出對於各種狀況的應對方式時,會明顯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這樣的自覺與自信即可達到療癒。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