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畫原版直接呈現,有別單純版畫的質感
”創作型版畫”的重要性與推展
許多版畫工作者似乎無法清楚分辨「版畫型創作」與「創作型版畫」兩者之間的差異,或根本未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兩者在作品上所散發的氣質與力度差異甚巨,造成的影響更是有天壤之別,如果創作者沒有審慎的站在藝術高度上分析判斷,有時會因不易分辨而導致曲解,版畫家雖努力創作,卻常停滯在虛假的超現實與現代藝術形式化的問題中,作者不經意的偏離創作應有的態度,太著力於技術思考與傳統形式的複製中,致使版畫與創作的本意相形漸遠,無能發揮版畫魅力、產生憾人之作,致使創作力遞減,作品淪為形式化而不具藝術生命力,缺乏生命力的作品又如何去感動人心?因此,唯有回到創作本質的認知,真正以「創作型版畫」思維,才能在版畫創作上開創新局。
現今版畫最大的困境,是迷失於許多版畫概念的魔咒而失去方向,導致於繪畫性本體思維不足,無法形成以「創作型版畫」為主的創作群。今論述其肇因與影響列出九點問題,做為釐清「創作型版畫」所應具的條件與面臨問題,提供各位版畫先進參考。
一、 「創作型版畫」與「版畫型創作」的迷惑:
造成台灣版畫創作環境如此低迷不振,大部分原因來自許多版畫創作趨於表面、形式化有關,偏離繪畫語言之本體思維,停留在表現個人趣味的框架中自得其樂,與停滯在「版畫型創作」有極大關連,失去從較大視野對繪畫藝術的文本思考,當然在創作表現上就越趨薄弱。這也是為何現今「創作型版畫」在此階段要比「版畫型創作」來的重要。當下版畫工作者之任務著重在提昇版畫的藝術價值,使之再度成為藝術表達的重要媒介,故版畫做為創作媒材,本來就屬繪畫藝術表現之一環,偏離了繪畫性與藝術認知,其生命力將逐漸萎縮。所以,版畫裏對繪畫本質的追求是理所當然,因為藝術的要求是創作思維遠重於技術表現,要提昇版畫藝術的價值,理當是創作思考重於技術本身,如此才能將版畫提昇至藝術的高度。所以「創作型版畫」的認知對版畫工作者就格外重要。也因多數版畫家停留在「版畫型創作」上,多數版畫作品雖然在版畫界是重要的,但在美術圈卻無太大的影響力,如著眼點只擺放於版畫的視野,當然容易忽略藝術創作的內在思維表現,自然無法引起藝術共鳴。
綜觀今日,日本與歐美等國學習版畫創作的人口眾多,版畫技術發展不乏見到高水準表現。就二十世紀以降,來看版畫藝術在美術史上的發展和成就,真正具影響力、受版畫界以外美術圈所肯定的版畫作品往往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而這些具影響力的版畫作品,無論是版畫家或其他藝術家參與製作,均以「創作型版畫」的姿態受到青睞。這些受矚目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純粹版畫出身的畫家,是以創作內涵之需來運作版材特質成為創作之依據,這類版畫家以安迪沃荷、棟方志功等人為此類代表。或是其他類畫家涉入版畫創作的作品,更以創作思考為依據,能獨具慧眼見到版畫的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能將特異想法與媒材技法搭配得宜,強烈將此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使這些作品呈現出完全不同以往的視覺效果與觀念,攫取版畫本質的特性驚人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如孟克、高更、畢卡索等人,皆能將版畫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引起世人注意版畫的獨特性。然而,這些成功例子僅佔少數,絕大部分的版畫作品只能在版畫圈中流傳與孤芳自賞,似乎很難走出版畫界,與他類藝術創作獲得同等地位,致使版畫藝術越趨邊緣弱勢,難以進入所謂主流藝術中發揮真正影響力。
畢卡索 燈下靜物 1962
台灣五○年代末期到七○年代初,版畫曾引領畫壇成為美術圈之標的,當時也是以「創作型版畫」為創作思維,才使版畫能百家爭鳴並綻放優異成果。臺灣畫壇受到國際美術潮流的影響,刮起現代藝術之旋風,風靡了不少年輕藝術家接受西方現代美術思潮以及綜合媒材創作的影響,主張藝術表現需更自由開放,重視個人獨特性與思想自由,不再拘泥題材、媒材等限制,大膽嘗試各種流派的可能性,自然也影響版畫創作思潮。許多畫家開始投身版畫工作,運用各類版種、併用技法和照相術,嘗試結合、實驗新的素材,由於版畫觀念的擴張,拓展了版畫表現的自由度與無限可能,在那追求民主、自由的年代,很能吸引美術青年投入版畫的製作。這時,版畫回過頭來影響繪畫創作起了示範作用,這些參與版畫工作的畫家多數成為複合創作型藝術家,有製作油畫、水墨、雕塑、攝影及混合媒材表現者,開創了台灣版畫輝煌的一頁。台灣版畫發展,曾經歷幾次版畫創作高峰,於國際版畫中屢獲優異獎項,使臺灣版畫在國際藝壇上逐漸受到矚目,奠定了台灣版畫國際的地位,將台灣現代版畫藝術帶入一個空前蓬勃發展的階段。
待續未完
棟方志功 佛像
版畫家的創作版畫能見到木刻板的特殊氣質。 藝術家參與版畫製作所發展出單版複刻的橡膠版,又能呈現不同以往的凸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