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位於熱鬧的台北火車站商圈,有一座特別顯著的建築,外型典雅質樸,風格細緻的歐陸式建築──撫臺街洋樓。路過的民眾或許不清楚這棟建築物的來歷,但是一定知道二二八公園內巴洛克華麗風格的台灣博物館。一百多年前,台灣博物館的營建商正是撫臺街洋樓的主人──高石忠慥。
從史跡中找線索「撫臺街」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台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之前,由劉銘傳巡撫管轄,在延平南路街口設巡撫衙門。1910年,洋樓由合資社「高始祖」創辦人,營建商高石忠慥建造作為本店。這一棟建築曾轉讓為酒商經營品牌酒事業、《人民導報》報社的社址、後來又作為國防部眷屬宿舍。1997年,正式成為台北市指定古蹟,2000年時因為一場大火而損毀,修復完工後,撫臺洋樓古蹟尋根小組總監陳國慈不捨古蹟沒有妥善保存和管理,自願認領經營撫臺街洋樓,成立「古蹟尋根小組」找回洋樓原主人。陳國慈帶領的「古蹟尋根小組」,研究史料,找出四大線索來確定高石忠慥為洋樓主人:分別為1910年的刊登於《日日新報》新廈落成的廣告、合資會社原版宣傳廣告、1928年的大和町職業別名細圖、北市文化局提供的日治時期台灣戶籍謄本。
古蹟尋根小組的計畫歷經波折。最初透過外交部在日本福岡尋人計畫,但史料不多,轉而協請《西日本新聞》報導,福岡柳川當地的鰻魚店老闆看到新聞,轉告文史工作者古賀茂作,恰好古賀認識高石家族,告知他們撫台街洋樓尋根的訊息。古蹟尋根小組獲知後,興奮地前往日本高石家確認。
高石家人感動落淚在陳國慈力邀之下,高齡82歲、行動不便的高石京子(即高石忠慥之姪孫女),首度造訪撫臺街洋樓,她直言,看到這座古蹟的第一瞬間,讓她感動到淚水滿溢。
高石京子表示,小時候常聽母親談到忠慥先生在台灣努力創業的事蹟,但不知道忠慥先生在台灣留有洋樓一事,幸虧二次大戰後,洋樓還能保存下來。台灣願意保留撫臺街洋樓將近百年,又費盡心力找到高石家族,讓她覺得十分溫暖,相信在天邊的忠慥先生也會大聲說感謝。
重要文物捐洋樓高石京子帶著未曾在台灣曝光過的撫臺街洋樓最原始的影像照片,以及高石忠慥當年在台灣的舊照、工作服等,將這些重要史料文物捐贈給撫臺街洋樓,彌補這段百年歷史缺失的一角,為所有造訪這座古蹟的遊客,拼湊出更完整的故事。
至於撫臺街洋樓未來的走向,高石京子女士將尊重陳國慈原先的古蹟再造計畫,將撫臺街規畫成一個迷你博物館,典藏著屬於台北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