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可璃藝作品 探索人生方向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 /新竹報導】

 

 

玻璃奇緣
美國玻璃藝術家奇可與玻璃有一段奇緣,這是他參展的作品,思考人將往何處去。
記者李青霖/攝影

美國玻璃藝術家奇可(SCOTT GHICO RASKEY)年輕時有一段玻璃奇緣,他把自己放逐在風中,騎單車從柏林到巴黎,巧遇貴人,讓他完成玻璃夢;今年,他參加月底開幕的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將觀念藝術融入玻璃雕塑中。

「不同於多數玻璃作品光鮮亮麗,我希望我的作品中,帶有思想性與啟發性」奇可說。

奇可展出作品「那裡來,往那裡去?」,有3尊不同人形,象徵不同種族,成長過程或許相同,但命運卻不同,隱喻人類需和平相處。

38歲的奇可有法國、捷克、墨西哥與印地安血統,年輕時叛逆,14歲就刺青,手臂與胸前都有;他家族有個傳統,就是年輕時,把自己丟進風裡,跟著風走,就能找到人生方向;18歲,他決定自我放逐,搭機從美國到柏林,找到一輛單車,花44天時間,騎到巴黎。

他的目標是到義大利慕那諾島學玻璃,在騎車過程中,他夜宿森林,帶著塑膠布,綁樹上當床,隨遇而安。2周後的一個黃昏,在巴伐利亞路上,他遇到一位騎重機的陌生人,看他樣子狼狽,邀他到家裡住,他好好睡一覺,第2天醒來,在陌生人家的廚房,發現亮麗多彩的玻璃器皿,非常興奮,原來是女主人弟弟的作品,熱心女主人馬上幫他安排打工。

奇可繼續往巴黎騎,回程才到女主人弟弟在阿爾卑斯山上的玻璃工作室學吹製,「山上風景太美,飲著泉水,看雲彩變化」,待6個月,又到另一家工作室學習,才回美國。

他在舊金山、紐奧良和西雅圖,白天學玻璃,晚上在酒吧調酒,賺了不少小費,終於在30歲那年,在西雅圖買下一間小小工作室,開始創作,36歲換了間較大的工作室,發展出大型的玻璃雕塑。

2010/07/28 聯合報】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