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03-02-22 網友 Ryoo 曾問其昌說舞蹈被誤分在體育,我說藝術教育分成五大類才是亂源。這種想法不知是根據什麼來的?實在都想不透。
網友咪咪也回應:分類有那麼重要嗎?我以為,要釐清表藝術在國民教育階段的目的和內容,才是當務之急。
網友 Timpani 也說:嗯嗯,前幾天有聽場張曉華先生的演講,其中我覺得 (我覺得啦~~) 他最特別強調的,就是在表演課程中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情緒、想法…等得以盡情的發揮,他在演講中更舉出叫學生扮演《看到黑奴的林肯總統》的活動,學生對林肯本人的認識也許不深,但是在表演中,學生卻會將其對整個販賣黑奴事件的看法,透過林肯這個腳色表現出來,因此便會看到《憤怒的林肯總統》、《悲憫的林肯總統》、《驚訝的林肯總統》…等不同的表現,而戲劇的表現最可貴的不也就是不同人扮演同一個腳色,卻能有不同的結果嗎…因此我覺得表演藝術課程很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透過不同腳色、不同情境、不同的場合……的扮演來增廣自己的認知、練習適當表現自己的意見、解讀別人的反應以及練習和別人溝通的各種技巧吧!和學生一起進行表演課程,應該會是很快樂的吧…(我怎麼忽然想到上課秩序…= =+ )
當時我的膚淺看法分成分段:
目錄
分類的問題
Ryoo 謝謝你的問題,讓我有機會再進一步與大家一同討論戲劇藝術。其實藝術教育法的內容如果廣泛視之,我們可以說:她讓原本中小學學生只學音樂與美術的課程,有了更寬廣的空間來學習其他藝術。莎士比亞曾說:人間大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員,光於她的一身就綜合了許許多多的藝術與其他學門的知識。舉例來說,演員的裝扮,牽連視覺藝術;演員的聲調,關係到音樂的韻律;演員的台詞,若是扮演科學家,就必須於台詞中含有科學家的常識,否則無法取信於人。所以,依戲劇的角度而言,少有分類的問題,重點在於扮演的學生,如何自扮演中學習教師的所要給予的潛在意旨;譬如,扮演「路邊的賣花人」,讓學生自戲劇扮演中體悟賣花的辛勞,使學生珍惜金錢,甚至懂得儲蓄。
表演藝術的目的
戲劇的目的,在於透過人物的經歷(舞台上/是假定性的),讓參與的學生從心中 (是真實性的) 親身感覺、體會人物的反應,然後避免再度犯錯,或者增加善意的行為,達到人格正向成長的目的。例如,一個學生演「籃框式的垃圾桶」,另一位學生扮演有著投垃圾沒進入垃圾桶,卻不願再彎腰撿垃圾的壞習慣。此時,我們可以用「定格棒」使時間靜止,讓其他同學來評論,甚至讓扮演垃圾桶的同學 (他可以是班上最愛亂丟垃圾的人) 來闡述心境;這樣,學生容易於此「假定性」的戲劇活動中,獲得「真經驗」,改變壞習慣,達到人格成長的目的。
關於秩序
Timpani 所聯想到的秩序問題,應該也是大部份老師在排練時會遇到的問題。現在,就來聊一聊這個棘手的困境,該如何解決。其實,學生在排練時心情上會格外的開心,所以失控是在所難免,教師可以先走近較吵鬧的同學身邊,試試看是否能使小部份的學生靜下心來。若仍是不行,再佈達勸告的指示提醒同學。還有一種方式是,以活動來控制失控的秩序。例如,在排練活動時,先以壓韻的指令,希望同學們馬上跟著反應;如「大白鯊」,同學跟著唸「閉嘴巴」。等到場面失控時,這個方式能夠協助教師,指示下一個指令,或是開始評論。暫先提到這裡,如果老師們有其他的情形,歡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