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是社會「老師」
歌仔戲是社會上的「老師」,教忠教孝、守節守義,每個時代都需要這些「常識」,要能落實,除了自己堅持與終身學習,尚得仰賴學校老師,還有媒體幫忙導正社會,讓清流與正義在你我身邊不孤單。 在我兒時的「薛平貴」 閱讀全文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歌仔戲是社會上的「老師」,教忠教孝、守節守義,每個時代都需要這些「常識」,要能落實,除了自己堅持與終身學習,尚得仰賴學校老師,還有媒體幫忙導正社會,讓清流與正義在你我身邊不孤單。 在我兒時的「薛平貴」 閱讀全文
主講:李招瑩
這一期的讀書會,主講人李招瑩帶領大家回顧她在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執教期間跟學生一起策劃的展覽。因著地域關係,班上的學生組成多元,除了臺灣各地學生,也包含了來自數個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學生,展覽除了讓原住民孩子補足對落傳統文化的情結,還要顧及如何在展現各種部落文化之間找到平衡,和而不同。除此,更為重要的還有探討如何運用嶄新的美學融合人類學的角度,去展示正在變動的部落文化。
主講:張弘旻/ 李其昌
這一天的主題是表演藝術教育。以2009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和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學生合作,在國小展演的《1985開城門》為例,我們一同認識了結合戲劇與歷史教育的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TIE)。
演教者化身成另一個年代的人物,在小朋友面前搬演一齣村民面對日軍進城而各載顧慮的戲碼。開門讓日軍入城接管他們嗎?進行抵抗嗎?演員們生動的演出,先將在場的小朋友帶入情境,到了關鍵時刻,現實中的主持人再補充歷史背景,並將道具發給大家,就這樣以一個象徵性的符碼將大家引進歷史的漩渦。
讀書會簡介:
藝術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與現象,文化則是藝術製作欣賞與理解的根源。人類學的藝術研究將藝術建構於日常生活的現實之中。人類學對藝術教育的貢獻,在於它跨文化資料跨文化反省精神及實地的跨文化研究方法,能助於我們建立同時懷帶尊重藝文資產與突破西式藝術架構的學習反思。
人類學與藝術、藝術教育的跨學科領域研究,可以對彼此作出重要貢獻。有鑑於其重要性,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藝術人類學開始蓬勃發展,而反觀國內學界對於藝術、藝術教育與人類學的跨文化、跨領域了解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集合了國內一批對此趨勢有興趣的學者專家,組成「藝術與人類學讀書會」。
讀書會目前有來自不同學術領域與大專院校系所的8位學者,自103年8月份成立讀書會起,每個月排定一次聚會以研討包括有關藝術與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及經典著作、藝術與藝術教育的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論文、民族誌。
讀書會參與學者:
袁汝儀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
李其昌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張弘旻助理教授 玄奘大學 / 藝術與創意設計學系
趙綺芳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藝術舞蹈學院
王瀞苡助理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文化資產維護系
李招瑩副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王鵬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劉立敏副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 / 視覺藝術學系
讀書會簡介: 藝術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與現象,文化則是藝術製作欣賞與理解的根源。人類學的藝術研究將藝術建構於日常生活的現實之中。人類學對藝術教育的貢獻,在於它跨文化資料跨文化反省精神及實地的跨文化研究方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