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烏犬劇場
「Giving Away the Theatre ~ 打開心房的想像力」是烏犬劇場主辦,與台北市兩所小學(台北市太平國小、台北市大橋國小)一同協作。我們不向學校與學生收取任費用,擁有相當靈活的實踐空間,在各校分別進行12~13週的課程(每次約90分鐘),從2012年2月一直進行到2012年6月。
我們也感謝本次專案由台北市文化局、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教育部、以及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贊助。(感謝政府與民間的資源,並在補助的支持下給予烏犬劇場相當自由的選擇權。)
打開心房中的想像力」計畫,是根基在過去兩年與學校、家長、孩子的相互了解與共學上,並嘗試更前進的歷程。烏犬劇場與學校、家長一起成為養分的土讓,創造出支持、彈性、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孩子不怕挫折地探索。我們設定了幾項在「打開心房中的想像力」的重要目標:
1.創造彈性鬆軟但有秩序方向的學習空間,讓孩子的想像力分子在具支持的環境裡衝
撞紛飛,並透過戲劇演出讓孩子的思緒有紮根成長的機會。
2.與學校教師互學成長,創造有機地的協作關係。
3.連結更多社群,相互對話、分享與學習,深耕表演藝術教育。
「Giving Away the Theatre ~ 打開心房的想像力」是烏犬劇場探索之一,期待更多的可能性能一點一滴地累積。
關於烏犬劇場
烏犬劇場的成立,是一群台灣新生代的劇場工作者,期待藉由表演藝術來訴說關於社會、關於人的非單一版本故事。這些故事不只存在著現況的描述與批判,更重要的是在生命的神祕河流裡,透露著充滿韌性的希望之光。
在台灣,烏犬是所有顏色犬類中為數最多的,無論在車流穿梭的馬路邊,抑或無人的深山中,都能尋得他們黑溜溜的身影。所有的烏犬看來多麼相似,卻唯有看進他們的雙眼,才可能讀出每一隻烏犬的歷史、分辨每一隻烏犬的獨特。
人們也是如此,隱身在社會結構所形塑的家庭關係、權利關係…的背後,一個真實生命彷彿只有一種毛色、一種面貌、一種故事版本。窄化了人與人的可能性,也餵養了啃蝕生命能量的獸。烏犬劇場致力於「表演藝術教育」以及「劇場工作」,喚起人在真實世界被擠壓的記憶,並持續地實踐與行動,開啟「人」身上更多的能動性 ; 同時,透過戲劇將片斷的生命逐漸開展,以劇場作為反映迴身的空間,在時空兩個維度的參與下,拼湊起遺忘的生命碎片。
關於Giving Away the Theatre
在烏犬劇場的實踐之路上,除了藝術創作之外,另一條重要的方向就是藝術教育推廣的組織工作。
2009年,蘆荻社區大學主任李易昆(也是我們在輔仁大學心理系的老師)從美國紐約帶回來一篇重要的文章與經驗。李易昆老師在美國待了數個月,參與了位在紐約百老匯42街的Youth Onstage(YO!)是如何運用戲劇來進行中輟生的組織工作。而他們創辦人之一的Dan Friedman把組織經驗整理成一篇文章,就是「Giving Away the Theatre」。
他們不向政府或是企業申請補助、贊助,為求保持Youth Onstage的獨立性,選擇上街頭小額募款。而前來Youth Onstage的學生們,是由這組織的人上街看見遊盪的青少年,邀請他們來此上課。李易昆在紐約數個月的旅程裡,也一同參與了Youth Onstage的課程,從一開始的Audition到最終的演出。
在他的參與描述中最讓我們動容的是:每週三、六都會上課,週六上的是戲劇課,而週三晚上上的是政治課。「政治課?什麼意思?」我們好奇的問。
「有一次,一個黑人老師來課堂演講,第一句話就是:「Black is Politics!」」李易昆說道。
這些經驗也刺激著我們,同時遊走於戲劇領域以及心理學領域背景的我們,要如何選擇抑或創造我們烏犬劇場的前行方向?
但重要的是,台灣的戲劇環境與組織方式跟美國是非常不一樣的。不能直接移植國外的經驗,而需要找尋到屬於台灣的方法。更清楚的描述:台灣的群眾、台灣的青少年、台灣的空間、甚至要在台灣尋找經費,都是需要不斷地實驗與嘗試。
我們深受Youth Onstage的感動,但如何在台灣以戲劇推動組織工作,仍是待思辨與持續對話的。所謂「個人即政治」又要如何在個人發展與社會結構中更被細緻的展開?
這些教學紀錄即嘗試開始拼出一個實踐路徑,可能不夠清晰與豐富,但一路往前,既邀請與各路朋友分享、也期待與各位朋友們有更深入的對話。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