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孩

1be563d4d70cbf02096c113db1462610

        
        皮皮從一隻被遺棄的流浪狗,變成我們的家人,相互陪伴共同度過十多年的歲月,那份意外的情與緣,在牠離世多年後,仍没有風飛煙滅,反而藉著大腦底片和家庭相簿完整收藏。
       
        從小到大,家裡面總少不了有狗狗和貓咪為伴,牠們是我的「家人」,也是我們家的毛小孩。
 
        爸爸很喜歡狗,連帶我們幾個兄弟姐妹也遺傳了這個好基因,順理成章成為愛狗人士。雖然父親已經去世三十年,母親偶爾還會帶點醋勁的口吻抱怨說:「你老爸以前視狗如命,剃毛、抓蝨子、洗澡、餵食⋯⋯樣樣自己來,對我都没那麼周到。唉!真是人不如狗啊!」
 
        我想,要不是那個年代不流行替寵物拍照,或者說,當時家中經濟没有寬裕到會「浪費」底片在貓犬身上,否則,現在的家庭相簿裡,大概也會有一大疊都是父親為這些毛小孩拍的「沙龍照」吧。一黑、二黄、三花、四白,各種顏色的狗狗,爸爸都曾飼養過,只不過清一色都是米克斯,也就是所謂的土狗。牠們既聰明又貼心,是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玩伴。小時候與寵物結緣,似乎很自然地會過渡到成年,成為一輩子的福緣。
 
皮皮
        「皮皮」是我父親過世多年後,才養的狗。在牠之前,家裡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養狗,原因無他:狗兒的存在容易讓家人想起早逝的父親。所以,爺爺在葬禮結束没多久,就把當時飼養多年的小白和小黑送人,只留下一隻没人要的貓,成為我家唯一的寵物。直到大哥北上念大學,在臺北車站附近的一個小公園裡,撿到一隻被抛棄的小黄狗,瘦骨嶙峋還挨餓受凍,讓他心生不捨。於是趁著寒假返家時,私自將皮皮帶回臺南,冀望家人收養,不料卻惹惱了嫌麻煩的奶奶,揚言要將皮皮狠心丟掉。幸好,皮皮活潑可愛的模樣,以及很會「看人臉色」的無辜嘴臉,最終還是軟化奶奶的心,成為家中的一分子。
 
        在當時,家裡頭大大小小,有工作的工作、要念書的念書,一整天只剩下皮皮和奶奶「相依為命」。很快地,皮皮成為奶奶專屬的毛小孩。當然,牠也不時跟我們幾個猴囡仔鬼混在一起,調皮搗蛋的牠一旦玩起來,猶如「狗來瘋」,一發不可收拾,闖禍在所難免。這時只有奶奶鎮得住牠,「罰跪」是家常便飯,一動也不能動的牠,一臉的衰相及哀怨的神情,總惹來大夥哈哈大笑。
 
        有皮皮在的日子,真好玩。
 
        大學四年、小學工作兩年、當兵再兩年,我都不住在老家,只有寒暑假或過年過節時才回去。可是每次回家,尚未踏進家門,就可以遠遠看見皮皮狂搖尾巴,極度興奮地急奔而來,一股腦兒飛撲到我身上又親又舔,用牠最誠摯和熱情的方式迎接我,彷彿在說:「好高興你回來了,我好想你喔!」
 
        即使出國念書和工作,一、兩年才回家一次,日漸年邁的皮皮,依舊拖著牠那圓滾滾的身軀,來到門口熱切地歡迎我。不過,牠已老得無法再和我出去跑步,也不能再没大没小地與我「惹事生非」,反倒最愛懶洋洋地趴在後院樹下「沉思」,像是在想念過去與我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
 
        皮皮走的那天,剛好我從美國返臺度假,只有我和奶奶在家。或許是冥冥中註定我要送牠一程。在那個炎熱的下午,已被醫生宣判來日無多的牠,仍撐起又老又病的身體,一拐一拐,步履蹣跚地從廚房角落悄悄往後院的「老地方」走去。當奶奶一進廚房抱怨地上為何有血漬,與我循線找到皮皮時,牠已在半路上不支倒地,半瞌的眼睛仍看向樹下那塊陰涼地,斷了氣。
 
        家人對此感到相當難過,大家都忍不住落淚,尤其奶奶哭得最傷心。十幾年前,不像現在流行為寵物辦喪禮,只有奶奶買了一疊紙錢,在皮皮被運到「寵物公墓」埋葬前,燒金紙祝念牠能順利到西方極樂世界享福,並且來世投胎為人。皮皮從一隻被遺棄的流浪狗,變成我們的家人,相互陪伴共同度過十多年的歲月,那份意外的情與緣,在牠離世多年後,仍没有風飛煙滅,反而藉著大腦底片和家庭相簿完整收藏。
 
        重感情的妹妹甚至將一張皮皮的獨照轉繪成油畫,藉此傳達對牠的思念與感謝。這幅畫如今被我要來,裝框掛在客廳的牆壁上,與全家福照併列一起。對我來說,皮皮的出現,不僅催化了家人間的互動,也讓因父親驟逝而變得鬱悶的家庭氣氛一掃陰霾,更同時重拾了老爸愛狗的福報。對此,我感念皮皮的貢獻,將牠的「遺照」放在我現在居住的房子裡,有其獨特的意義。
 
寵物攝影
        當生命消逝,形影不復存在,「睹照思人」或「睹照思物」在所難免。那是一種「成人」之美,代表我們有血有肉有感情。為寵物拍照,不只是因為牠們很可愛,也是基於我們對這些毛小孩的愛,在現今的社會中,更是能藉由攝影拉近人與物的距離,並且記錄下這份跨物種的關係連結,甚至無形中,或在適切的運籌帷幄下,讓寵物攝影,搭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橋樑。
 
        皮皮去逝後,我回到紐約繼續工作。本身是專業的狗攝影師和社工師的溫蒂,在一次表達性藝術治療督導會議中,提出了一套為期五週,具實驗性質的寵物攝影治療方案,希望我們能夠協助策劃和執行。愛狗成痴的她與紐約市「好狗基金會」合作,準備邀請一些有情緒和人際困擾的青少年來參與,讓這些討人歡心的狗狗(寵物治療師),帶給鬱鬱寡歡的孩子們一次喜樂的經驗;同時,也透過寵物做為媒介,為他們的社交生活打開一扇希望大門。
 
        那次的活動相當成功,我也參與其中,並在歴程裡獲得某些療癒。看著孩子們與各式各樣的狗狗們愉快互動,喚醒我在高中和大學時與皮皮相處的甜蜜回憶,以及我們與其他動物血脈相連、和平共處的深刻友誼。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