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拍

Aee1a5aa76ef36d981450ff04a00740a

        覺照,讓亂拍不只是「亂拍」而已。
       
        幾年下來,不管是帶領攝影治療團體或工作坊,我總會先問參與者:有誰曾經在學校修過攝影學分,或是參加社團學習過基礎的攝影技術?因為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拍照的時候,是真的有概念、有「框架」的按下快門,留住「一眼瞬間」的畫面。
 
        結果讓我感到訝異,大概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有真正上過攝影課。心中不免訥悶,為何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上過美術課(尤其是繪畫)或勞作課,但,奇怪的是,攝影好像都不在所謂正規的藝術學習範疇內。也或許是這樣,根據我十多年的藝術教學與藝療服務經驗,有「攝影創傷/抗拒」的人要比「繪畫創傷/抗拒」的人少很多。換言之,傳統的藝術教育,「畫得好、畫得像」的訓練要求,似乎在無形中造成了令人遺憾的傷害。而攝影,卻因此逃過一劫。
 
        調查過後,我會故意帶著調侃的口吻接著說:「没上過課,你們就會拍喔!可見拍照,不用學也會⋯⋯至於⋯⋯拍得『好不好』,那就另當別論囉!」這時,偶爾會有人順勢回應:「對啊!我都亂拍,自己拍得高興、拍得爽,就好了⋯⋯」。
 
        的確!拍照,自己歡喜就好。這句話突顯了攝影的自由、隨性與自娛娛人的特質。然而,我忍不住思考,任何的藝術型式,是否也該像攝影一樣「不能不自在」;是否也該讓人有自信的宣告:「我都亂畫(/唱/跳/演/寫),自己畫得高興,畫得爽,就好了⋯⋯至於畫得好不好,那是他家的事!」這樣不顧一切、理直氣壯、純粹享受的自我表達,在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強大的藝術撫慰力量。
 
攝影育療
        只不過,從老派的觀點來看,學音樂,多少要認識音符、了解樂理、熟悉節拍;玩攝影,是否也該懂得相機功能、構圖美學和視覺語彙,才能攝出好「玉照」,否則容易「亂了拍」,於是只能亂拍。
 
        我在大學的時候,因為主修美勞,所以很幸運的有機會接觸到入門的攝影課程。在那個數位相機並不普及的年代,玩攝影是一種奢華的幸福,是要付出「慘痛」的銀兩代價的。底片、相紙、暗房及沖洗費用,像個無底洞,好像永遠填不滿;更甭提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單眼相機和鏡頭,正如當時我們幾位窮酸師範生,有點誇張互開玩笑的形容:是些「就算是賣了自己,也買不起的傢伙」。
 
        雖然相機的進化日新月異,功能也推陳出新,價格更是越來越親民,當年所學的攝影技術很多都已不合潮流,尤其有了儍瓜相機和智慧手機,隨便亂拍,想失敗都很難;但有些基本的拍照原理和經典的構圖原則,至今仍然受用。所以當我在帶領團體或工作坊時,總會花一點時間,提醒和教導幾帖個人覺得能幫助參與者用鏡頭去欣賞、去建構和去框架「玩美」影像的小偏方、小技巧。目的不在干擾參與者的自由創作,而是想擴充他們有別以往「看」的方法和美的感受。畢竟美感經驗在攝影藝療中,是極其重要的療效因子。
 
        因為悅目所以賞心;因為玩美進而心喜。讓教育走在治療之前,也讓療癒伴隨學以致用之後。於是,攝影的教與學,不僅成就了個人在療程中的癒,也能在療程結束後,轉化成能過渡到日常生活中,持續「釣魚」來關照自我的「攝影育療」
 
我拍,故我在
        拍照時,可以先讓自己練習進入覺照狀態(be mindful),心、眼自然會打開,看的敏銳度亦相對提升。攝影的本質是透過鏡頭來看,「你所見即你所信」(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believe),因此留意眼前的人、事、物、景,為何吸引你?又何者觸動了你?讓你甘心情願的當機立斷,選擇將框框以外的東西減掉(減法歴程),只留下去蕪存菁後的心儀影像。
 
        覺照,讓亂拍不只是「亂拍」而已。
 
        攝影的覺照狀態,不僅專注在你的所見所感,還放在身體上。即使是簡單的持握相機,也要提醒自己放鬆肩膀,手肘盡量靠近身體較不易晃動。單眼相機通常較大較重,需注意相機的重心。穩定的持握相機和不急不徐地按下快門,提供「攝手」一種紮實的掌控感、安頓感和存在感,在紛亂的花花世界裡聚焦,也讓混亂的思緒和情緒安定,達到「我拍,故我在」的境界。
 
        至於在技術層面上,當我們拍攝人像時,不管是全身或半身照,焦框可以對在人物的臉部;而拍攝臉部特寫時,可以對在眼睛部位,因為眼睛是靈魂之窗。強制開啟閃光燈可為人物補光,並可避免相機晃動造成模糊,但要留意使用閃光燈時造成影像失真的缺憾,所以利用自然光線「攝人」,效果最佳。另外,不妨試試有「視向空間」的構圖:在被攝人物視線的方向保留空間或景深(透視點),如此照片不但看起來較有深度,人也感覺格外寬闊。
 
        在拍攝風景時,注意水平線及垂直線,不要傾斜。運用黄金比例的「井字構圖法」來拍攝,畫面看來特別舒服、特別美。所謂井字構圖,是將水平線(如:地平線/海岸線)或垂直線(如:建築物/大樹)放置在畫面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處,這是最「可啦思刻」(classic/timeless)的經典構圖方式。若是讓直線切過畫面的正中央,反而會讓人分不清楚照片要表達的重點。而井字構圖中的4個交點是最容易凝聚視線的地方,因此可以將主角放在這些交點上。
 
        直幅的照片較有氣勢,橫幅的照片給人穩定、安詳的感覺。清晨和傍晚時拍攝,陽光柔和,照片會較為鮮艷、色彩也較有層次。如果畫面中明亮之處比例過大(例如天空),相機可能會判斷錯誤導致地面太暗。建議稍微改變一下取景的角度,讓天空在畫面中所佔的部份減少,避免「搶眼」的配角奪走了主角的光彩。拍照時,「觀注」主、客體的位置,試著找到平衡,其實深具隱喻意味:攝影是非常生活的,能在攝影過程中尋覓均衡之美,冀望也能轉化到生活中,找到輕重緩急的平衡點。
 
        最後,請記得,拍不滿意,想要刪掉的照片,有時比自認完美的照片,更加有意義。花點時間覺照和思考一下,那些即將被你放進垃圾筒的照片,是否也相對的鏡映出你偏好的「視界」、價值觀,甚至是精神狀態。照片的好壞,不單單只是用美醜來評判,而是奠基於它對個人具有多少意義,以及它與自己和他者有多少關係連結來決定。
 
        覺照,讓拍壞了,找到「壞了」的理由。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