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之兩個「身體動作的發展與引導」的教學歷程

目錄

參、兩個教學案例

單元名稱:來跳天鵝湖

教學年級:三、四年級

教學時間:六節240分鐘

教學的想法和理念

這個單元前年我再四年級嘗試教學,學生反應相當好,學習成果也值得讓他人分享,今年在三年級進行肢體與音樂的教學後,我突然覺得肢體與音樂活動的延伸或後續課成如果能夠讓學生在這基礎上創作一段舞蹈劇場或許是不錯的教學想法,不過對於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能不能透過自己的摸索創作一段舞蹈劇場作品,我沒有完全的把握。但當她們在兩次上課之後就能把肢體與音樂的單元完成,而且表現的非常令人刮目相看,我決定一試。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從天鵝湖的音樂中想像出故事和動作
2、 學生能和同學合作完成一段創作舞蹈。
3、 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能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

教學流程

一、肢體與音樂

1、 讓學生聆聽天鵝湖的音樂。
2、 引導學生說出聽音樂時,在自己腦海中所出現的畫面,並和同學分享。
3、 用自己身體來表達對這首音樂的感覺和動作。(這是以不同的音樂進行的音樂引導肢體的活動。)
4、 再次聆聽音樂,對音樂有不同的想像和畫面。

教學說明:過程中有大部分的班級,都會說出和天鵝湖相關的故事,我通常會說明這是天鵝湖的音樂,但不一定要用天鵝湖的故事。儘量讓學生進可能去想像在音樂中自己所想到的故事。

二、動作探索

1、 分組遊戲:分組創作活動,我選擇利用火車幾點開的分組活動,但在遊戲中要注意學生能力分布的情形。因為預計八人一組,所以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到四人,在由老師指定與另四人組合成組。

教學說明:分組是教學很重要的部份,如果沒有注意學生能力的分佈狀況,組別間的落差太大,會造成教學困擾。

2、 音樂聆聽:各組的同學分別坐下,在聽一次天鵝湖的音樂。聽完音樂後老師說明,把音樂分成五大段,每段約三十秒左右一個完整的樂段。


3、 音樂動作探索:聆聽第一段音樂後各組分別討論,每一組完成一個整齊的動作。約兩分鐘就可以讓各組跟著音樂實際操作一遍。

教學說明:老師必須發現各組的問題所在分別指導,再練習時間,然後再見驗各組是否完成表演任務。在各班實施時,曾發現有個班一直無法展開動作,都用小動作,如頭或手的而已。有個班發展成一個組合的動作,整組變成一隻天鵝的動作,這都是引導時的誤差。雖然其他的班都能很快地完成一個整齊的動作。所以在別活動時,老師適時的發現問題,對於探索活動很重要。而且可以很快地發現各組的合作狀況,合作無間的組別,同常很快就能完成任務。

4、 音樂動作探索:接下來的第二、三、四、五樂段的動作探索流程和第一段相同,都是聽完音樂後讓各組分別討論。但形式各有不同。
第二樂段各組再聽完音樂後,討論一個所想像的故事畫面,並將畫面完成。如有些組做了一群天鵝停在樹林的湖面上的畫面,畫面中有樹林、湖和天鵝。

教學說明:這個學習基礎,在上學期肢體的造型與創意的校園一景活動已經有相關的經驗,所以學生已經具有發展一個戲劇情境畫面的能力,但引導時必須提到先前的既有經驗, 如果學生己經說明聽到的是天鵝湖的音樂,多組會用天鵝湖的故事作為畫面,其實也是學生的一個選項,如果老師希望朝這個方向引導,可以利用說故事的方式,把故事介紹給學生。本次教學我刻意避免學生做天鵝湖的故事。結果還是有一些小組表演天鵝湖的故事。

5、 第三段:動作要求是個人按照聽到音樂的感覺,配合音樂發揮個人的動作,也就是在整組的架構下個人自由的動作。有自由的動作表現是之前已經帶領過的肢體與音樂的活動,學生大都很快完成,如果還沒有相同的經驗,老師還需要花點時間,帶領學生進行肢體音樂的的活動。

6、 第四段:動作要求是從第二段的故事畫面中,找到發生的事件情節。例如有些組做天鵝湖的故事,表現獵人拿弓箭將天鵝一隻一隻地射落,倒地死亡,其他天鵝非常悲傷。本段強調必須有事件發生,而且須配合音樂的感覺。
教學說明:本段比較難處理,一般的學生有故事沒有音樂,或完全沒有故事,老師可以找到表現較完整的一組作為示範,讓大家觀摩。當然也可以到各組指導,如果還是無法進展,老師可以直接建議表演的故事內容。

7、 第五段:結尾。結尾的方式可以從前面的動作,段找到重複的動作,也可以創新動作,給各組自主處理的空間,因為自主所以會有許多驚奇,但也經常會發生學生無法操作,所以老師私下的引導會有關鍵性引導作用,重點是每一組的學生都能夠完成作品。最後一定要求結束時,做一個停格的動作,表示結束。

教學說明:各組在完成下一個樂段的動作時,都同時複習前一個樂段的動作,這樣就會有不斷排練的作用,可以帶動下一個動作的發展。

三、分組呈現

1、 各組將練習的成果做一個完整的呈現。
2、 和同學討論給予改進意見。
3、 再呈現,並由同學相互評分。
4、 綜合討論。

四、教學反思

以下是當時在部落格寫下的教學反思。這個單元教學一開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三年的同學在當初設計都是以遊戲為主,涉及到創作的物部分,我覺得孩子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所以本單元原本是安排在四年級才進行的教學內容。不過今年因為在肢體與音樂的單元,學生進行肢體動作的發展非常順利,所以就將這個單元讓三年級的小朋友來嘗試看看。

一開始確實有些不安,因為有一個完全無法掌握共同一個動作的指令,她們一直在操作一組人做一個造型,造型雖然不錯,但跟音樂根本毫無感覺,不過在第二個班教學時,卻進行的非常順利,讓我覺得應該有可行性。

經過三週六個小時的教學,我發現三年的小朋友可塑性很高,創作時和四年級的差別並不大,其實最重要在於合作學習的經驗,樂於和他人合作的組別,因為在練習過程中她們是在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每個同學都很認真地互相學習,對於動作的熟練度很高。相反的如果合作的能力較差的組別,表現上相對也較差。而且合作的狀況有相當明顯的班級趨勢,能夠合作的班級幾乎是全班性的,可能和級任老師帶班的風格有關,但缺乏較完整的資料無法確實判定。但從這個經驗也驗證「合作學習」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課題,而這種合作精神不只是以小組為教學單位的表演教學,而是學校整體應共同注意的學習態度。

單元名稱:與布共舞

教學年級:三、四年級

教學時間:六節240分鐘

教學的想法和理念

學生既然在三四年級,都能夠利用音樂來創作天鵝湖的音樂,而且作法也簡單,又能夠讓學生擁有自我探索的肢體活動的空間,如果能夠以同樣的概念,加上不同的創作元素,這就是創作的概念。中年級的學生能夠透過創作活動來學習,是學習表演的絕佳方式。既能帶領學生探索肢體的可能,又有帶領創作的學習效果。本單元應該是值得一試的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從音樂中想像出與布互動的動作。

2、 學生能和同學合作完成一段創作舞蹈。
3、 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能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

教學流程

一、暖身活動

1、 讓學生聆聽一段的音樂。(鬥牛舞)
2、 引導學生說出聽音樂時,在自己腦海中所出現的畫面,並和同學分享。
3、 用自己身體來表達對這首音樂的感覺和動作。

二、布與動作的探索

1、發給同學每人一條紗布。
2、聆聽音樂:同學再聽一次的音樂。聽完音樂後老師說明,把音樂分成四段。
3、布與身體:每一段音樂,都要舞動手中的紗布,運用不同方式和布互動。

教學說明:與布互動通常會用手甩動,老師可以提醒,讓布離開身體,用不同的身體部位和布互動,或不同的不的流動方式等。探索是在開展學生更多的動作發展。

三、創作探索

1、分組活動:以遊戲的方式分組。
2、聆聽第一段音樂後各組分別討論,每組完成一個整齊的動作。約兩分鐘就可以讓各組跟著音樂操作一遍。可視情況,要求不同的進場方式。把重要的創作要素分別至於各不同的樂段,變成教學重點。
3、接下來的第二、三、四樂段的動作探索流程和第一段相同,都是聽完音樂後讓各組分別討論。但動作的形式各有不同。如第二樂段各組再聽完音樂後,討論運用布進行的不同方式的流動。
4、 第三段:是自由創作,動作要求是個人按照音樂的感覺,配合音樂發揮個人的動作,也就是在整組的架構下個人自由的動作。
5、 第四段結尾:必須有隊形的變換,並在結尾的方式找到不同的方式,製造結束的高潮感覺,要求結束的時候必須要做大動作結束。

教學說明:開始、中間發展和結束是創作必要的3個段落,完美的開始和結束,搭配中間的發展就能完成一個完整創作。這是老師必要一直提醒的,讓學生了解必須思考如何開始和結束,有與眾不同的作法。舞蹈除了動作的變化外,隊形的轉換也是一個教學重點。把這些重點和融入在每段探索活動中,是帶領學生創作的原理原則。

三、分組呈現

1、 各組將練習的成果做一個完整的呈現。
2、 和同學討論給予改進意見。
3、 再呈現,並由同學相互評分。
4、 綜合討論。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