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教育網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各版本教科書中的表演藝術分析

一、表演藝術教學的目的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還是技藝的操作?當前的教育理念下應該十分清楚。如果學生沒有發生興趣,學習行為可能在課程結束後同時終結,所以,教學應該是培養與建立學生學習的興 閱讀全文

各版本表演藝術教學內容分析

一、表演藝術教學的目的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還是技藝的操作?當前的教育理念下應該十分清楚。如果學生沒有發生興趣,學習行為可能在課程結束後同時終結,所以,教學應該是培養與建立學生學習的興趣。

    不過從藝術的學習的過程,我們都知道學習藝術無法脫離基本技術的操作,經由對某類藝術的基本技術實際的操作,才能對該類藝術所體驗與了解之後,才能觀察或查覺是否對於該項藝術產生興趣。一直以來都有教學者主張藝術學習必須讓學生擁有基本的技術,才能是學習的開始。

    建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技巧學習真的背道而馳嗎?過去可能對於基本技巧的誤解。戲劇教學的發展過程,剛好找到這兩個管道合一的路徑。從學生有興趣的遊戲開始,當然遊戲化的學習活動,也曾被質疑是否達到學習的效果,但經過事實的證明,得到更多的成就感的學習,越容易建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有信心,則是未來持續學習的關鍵。其實在藝術學習的發展過程中,視覺藝術和音樂也都發現基礎技巧可以的找到更有趣的方式,可以使用在一般學生的藝術學習的課堂上。

  因此,我們都希望教材內容和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願意接近、嘗試、然後喜歡,進而有興趣更進一步去了解。即使是知識性的學習,也是透過學生喜歡的探索或故事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之後,讓他們有實際操作的動力。學習實際上就是接引學生進入情境,透過各種方式(包含知識性的引導),讓學生樂於從事藝術的創作過程。所以中小學課程教學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對於基本技術的學習有興趣。

在表演藝術的教學個人認為從肢體的表現上讓學生肯作、敢作,然後是能作;聲音表現上從肯說、敢說,然後能說。總體目的應該是帶領學生朝著創作路上前進。創作不是目的,而是創作過程中時所需的靈活的思考和動手操作的精神。

肯做就是要學生願意動:如何引領學生嘗試肢體活動,第一個階段是遊戲。遊戲在教育的價值不再贅述。而表演藝術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遊戲;一種觀察、模仿和表現的遊戲。所以一開始要如何讓兒童喜歡表演、開放肢體,其實沒有特殊的方法,就是要投兒童所好。從學生喜好開始。學生願意參與,才能導引他有更多的肢體的表現。每次帶領她們好玩的遊戲,建立表演藝術好好玩的基本概念。

敢做就是要學生習慣動:就是學會運用肢體動覺的習慣。習慣的建立必須透過課程的運作,唯有在常態課程運作之下,才會變成內在的習慣。我經常有機會到不同的學校帶領學生活動,在一、兩節的教學活動後,學生的心被打開了,感受到表演藝術很好玩,但困擾是,接下來呢?缺少常態性課程的支撐,好不容易才點燃的肢體動能,很快又回歸原點。所以應該督促學校讓表演藝術教學在學校正常的運作。有正常的教學,才能透過老師持續地開發兒童的肢體動覺。

能做就是讓學生有自信地動:當學生建立運用肢體來表現的習慣後,接著讓他們反思創作的過程,同時檢驗自己的身體和聲音的表現能力。然後以同樣的流程繼續探索不同的素材。在課堂中呈現的作品,是學習過程中的驛站,稍作停留就要繼續往前走。上課過程中學生不斷與內在挑戰,與同學腦力激盪,不斷地創作思考和建立表達習慣。這些能力被喚醒後就會持續在身體內,遇到任何肢體表達活動的挑戰,就能看到自信的表現。當孩子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自信和自在地站在台上說一段獨白、唱一首歌、跳一支舞,都表示身上的肢體動覺的能力都被喚醒了。

 

二、表演藝術的基礎活動

什麼是基礎活動?

在表演藝術教學方面,老師一直有不知如何從課綱轉換為教學內容的聲音。因為在師資準備的不足,老師缺乏表演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無法掌握表引藝術教學核心所在。在課綱微調過程中,各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明確地標示。從各版本教科書明顯發現,不同的藝術學習已經自成教學單元了。但表演藝術問題仍然存在。主要的原因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文課綱附錄的教學內容,包含戲曲,各類型的戲劇的編、導、演,又有各類型的舞蹈。這些的確都是表演藝術的內容,一個戲劇系畢業的學生,可能都還不會寫劇本,一個小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呢?而且這些專業內容如何讓非專長的老師來教學呢?按照教科書當然是有所本的做法,如何把教科書中的知識內容轉化成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表演藝術,同時理解知識性內容的存在價值。

基於這個緣故,我從下列的三個方向的活動形態,來理解教學,所以稱為基礎活動。

 

(一)、肢體的基礎活動

在小學階段提供許多肢體遊戲,因為兒童的心理年齡適合以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所以透過遊戲,讓學生不斷地嘗試身體展的各種可能性,而且持續課程支持,多年來的教學發現三、四年級的學生如果能夠提供肢體活動遊戲,讓學生習慣運用身體的來表現,在潛移默化中對於運用身體表現的習慣內化後。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展現身體的活動,比較積極嘗試,而且表現比較靈活。

(二)、聲音和語言探索的基礎活動

聲音的運用與表現是表演者最基礎的練習活動,其實也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所必備的基礎能力。戲劇表演者追求的是更精準的聲音表現和更多技巧的運用。對於學生的要求則是可以更清楚地傳達聲音或語言。語言的表達需要對於文字的理解、語言的掌握、聲音的控情、情緒的內化,帶領學生表達的探索和引導,建立表達的情境,就是教學的基礎活動。

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或許有學生從不敢上台說出一句話,到願意上台說話,就是極大的進步;也有學生語言表達流暢,當然是給他更精準的運用活動。

 

(三)、議題導入活動基礎

     議題的討論可以激發討論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是建立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學習活動最被詬病的就是被動的輸入填鴨教學,缺乏思辯的思考。議題導入的學習是開啟多元思考的方式之一,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表演藝術一直都有思辯的特質,是教學中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導入適當的議題,帶領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透過角色扮演、情境的模擬,讓學生以議題中的角色來體驗、思考,發現問題關鍵,思考處理模式,這是從生活中去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夠在學習歷程中,帶領學生建立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都是教改的重點,表演藝術提供實際的作法。

三年級的基礎活動

身體的造型與組合是表演藝術最基礎的活動,三年的學生剛接觸表演藝術活動,除了遊戲外,肢體的引導活動兼具遊戲的樂趣和肢體開發的效果,深獲學生喜愛。

肢體活動從123木頭人開始,引導學生一瞬間凍結的動作,來做各種肢體固定造型變化,從一人、兩人到多人,學生的肢體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逐步被放鬆、解放開來。每年看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活動中,一次又一次把身體變化認真地呈現出來,教學的樂趣就在學生認真的活動過程中。幾年下來,我常在想,這樣的活動如果每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都有機會嘗試體驗,至少他們的肢體的會較靈活,對自己肢體的表現也會自在些。可惜的是,表演藝術推動了這些年,仍只有少數的學生有機會體驗這些活動。

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可有許多探索肢體的歷程。題是身體表現的部分原則,讓他們思考身體的可能,然後實際體驗,而且彼此觀摩。學生看到他人的精采表現時,往往要加被地表現自己。所以上課經常是學生互相激勵的學習場,老師扮演隨時改變和調整上課節奏的導引者。

以往教學時,都急著要讓學生很快地能夠達到可以做各種身體的造型,以及和別人組合成各種令人激賞的畫面,當然也是老師可以拍照炫耀自己教學活動成功的證明。,因為這個活動的確有許多畫面可以畫面讓學生,甚至家長愛不釋手,他們都會驚訝自己的孩子竟然有這樣創發力。當然身為老師不會放棄這個讓家長看得到的課程程就的機會。只是幾年下來,逐漸地發現這原本在學生身上就該有的,老師只是藉此機會將他激發出來,我因為有機會讓學生維持身體基本的表現能力,並能夠順勢地刺激學生,讓他們能夠多一點想法和做法。絕對不是什麼課程的成就,這些活動是學校該給學生必要的體驗活動之一。這當然是三年級接觸到肢體表演必要的基礎活動之一。當然肢體的引導活動可以有很多方法,教學的過程我思考的是這個活動該怎麼帶才可以讓學生很容易進入到教學情境中,而且可以表現得更細膩和精緻。所以,今天教學,我和學生仔細地探索整個活動的過程,兩節課的活動,學生因為想要得到更多得加分,都專注而認真的做出更多的組合造型。

學生是需要被激勵的,和往常一樣,我帶著他們做個人造型,兩人組合,原來的活動設計今天至少可以做實物的模仿了,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充滿挑戰的企圖和戰鬥力,雖然這個活動有點累,看著他們把身體不斷地延伸或扭曲,為了得到老師的加分和讚賞,這樣的上課真的是享受,我在引動孩子,孩子也回饋給我無比的自信和努力。我不斷提出挑戰,在活動中在加些改變,孩子的肢體不斷地試驗和組合,他們感受到一定要合作的重要,也更了解到肢體運用的原則。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可以擔任表演藝術藝術的教學老師,在每次教學中不是在教會學生甚麼樣的技術而已。表演能力不是在一次教學就能達到什麼成果,教學過程中我更看重的是,學生是否被挑起學習的熱情。我始終相信學生,如果對於教學活動充滿興趣,至少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某種刺激和享受,就像他們願意花很多時間玩電腦遊戲一樣。表演藝術的活動,讓他們在教室裡得到樂趣,又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於肢體的表現有更多的想法,他們也因此更樂於到學校,到教室裡來和同學一起學習。

當然,這是表演藝術活動課程的優勢,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不可能全沒有壓力,學科的學習的確需要耗費很多的精神和耐心。藝術和體育類的學習就是緩和學習壓力的調節劑。我堅信,這些科目不是一定要學生學會某種技巧,而是帶領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著藝術的美好。所以教學要給學生什麼?當然是給他們美好的經驗,帶領他們持續地接觸藝術的能量。藝術技巧的學習固然是藝術創作和學習的重要過程,那是從藝術專業的角度來說,那是高中和大學或是對於藝術特別有天份的孩子,專業學習的必要素材,在技巧學習方面仍然必須建立在他們能夠承受的範圍。對於一般中小學的孩子,終究不是藝術家,藝術類科的教學必然不是專業的巧學習。中小學教育沒有必要把每個學生當作天才,來教受那些專門的技巧。

隨著教學的經驗的累積,我對目前以績效目標的教育現場,實在有些擔心。教育的確需要某種方式的檢驗和評鑑,但以績效為前提的教學,可以發現許多藝術學習的專案,在一年內,從計畫的編寫、審查到通過執行時,可能已經過了大半學期。拿到專案補助的學校,在短短的執行期間後,馬上要成果展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展示。這些年,我內心一直在抵拒這樣的執行模式,但成果展示,是下次專案申請的必要參考指標時,這些堅持就會讓自己很不合時宜地妥協了。教學現場老師同樣的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尤其是資淺的老師,對於學校的要求可能連一點抗拒的力量都沒有,老師該堅持的是以學生學習為前提的專業堅持。不過話說回來,這有時也被老師當作不作為的藉口。不過身為老師,面對學生如果不能隨時思考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為目的,而只是行禮如儀把教學內容交代完畢就算完成教學,那教師的專業是永遠無法建立起來的。

在這些年的表演藝術教學後,我更感受到教學是和學生一起完成的。所謂的學習共同體,我一直都在實踐中,看著學生在教室裡不斷地問還要玩什麼?老師當然要在準備更好玩的活動,當然像這些基礎的肢體造型活動,就是要找到學生更喜愛的方式,讓他們更深入地體驗。活動不但深獲學生喜愛,同時也不斷在挑戰學生思考和創意的表現,當然也挑戰著老師的帶領能力。

   

挑動學生的肢體

開學第一周,對於引動孩子的肢體的律動有了新的想法。過去對於三年級學生認為肢體引動慢慢來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慢慢發現。但是有沒有其他可能?對於教學一直以來就是在尋求有效的方式,在學生可以理解,可以 閱讀全文

表演藝術教學的目的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還是技藝的操作?當前的教育理念下應該十分清楚。如果學生沒有發生興趣,學習行為可能再課程結束後同時終結,所以,教學應該是培養與建立學生學習的興趣。     不過從藝術的學 閱讀全文

已完成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