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之兩個「身體動作的發展與引導」的教學歷程

目錄

肆、關於評量的思考

一、評量該如何進行?

我對評量一直存在著某種想像,如果評量變的很有趣,不是如此的死板,或不近人情那該多好! 
教學評量是老師的天職,對於施教的對象老師一定要給一個評量來評定學生學習的狀況。長久以來評量變成一個分數的表現,或現在有些學校以評語勾選的方式來作為質得評量。但評量目的是什麼?老師為什麼做評量?評量一定要給一個分數嗎?評量到底為教學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本質是什麼?實質的作用為何?老師依此來為學生評定學習的成效?依據評量來調整教學的方式?學生以此來檢驗自我的學習狀況?藉此修正自己的學習方式?相信大部分的有關教學評的教科書都會提出這些觀點。但要在什麼條件來實施?

任何作為都要有參考的情境,一對一的學習老師不只要列出上述的評量成效,甚至還要開出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案來幫助學生,但很多家庭請了家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學校的功課再複習、再重複練習為了考試得到較好的分數。一切都是分數而已。

當在進行評量的時候,老師也有許多混亂的情境。分數是老師的責任,那是學校行政的一環,身為老師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在必須給分術的情況下,教學的過程就有點混亂了,為了要在學期結束前給學生一個分數,但是藝術的學習真的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現,或是勾選幾個評語就表達了。面對幾百個學生老師真的有能力為每一個同學評出他應有的分數嗎?

在教學時學生當下表現的結果,學生每一次上課的表現,老師該在意的是,是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情被激發了,那一節課老師至少是安心的,因為問題已經不再是學生得到計分,而是學生得到學習的樂趣了,學生已經進入學習的狀況,所以每節都該是老師自我評量。

至於期末的分數表現,相信是老師不願意面對億面對的難題,當注意到學生組全體時,個別是整體中的部份,但老師必須對個別給予評分,如果在乎學生學習,總會有警覺甚至有點不安。既然要 給分數就不能毫無憑據,但如果學生因而減低了他的學習興趣,又是多麼不智的作法?而且所的憑據資訊,對於學生整學習是那麼的薄弱,確定要給他一個論斷式評語和分數,對於藝術的學習,真是充滿了掙扎和迷惑。

評量或許真的是必要之惡吧!對於學生在課堂的表現,總覺得讓孩子們對於藝術多一點興趣,種一點藝術和創意的點子在他們心中,如果孩子的身體因而靈活一點,聲音表現和習慣因此而有所自覺,對於任何欣的事物,不在只是單面向思考,對於與人互動能夠有實際的經驗和體會,那就夠了。這些都在課程中不斷持續的關注的,也是最重要的學習任務。

至於學生是否會表演,能否表演一個角色,能否寫劇本,並不重要。評量是要觀察學生在表演的狀態中是否能夠專注,就像一個演員在舞台是一個活蹦亂跳的角色,私底下卻是沉默寡言。而真正要啟發的是,學生面對情境時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只要情境變了,就無法言傳了。是無法用分數計量的。

所以,老師只要努力地在引導學生,能夠更專注地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境,在情境中有不同創意的反應。至於學習的成果和分數都是某一個點,片段表現的點狀紀錄。

二、利用評量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輕鬆一點,學生會不會因此輕鬆許多 呢?可是這樣的心態可能會被家長質疑,老師太混了。不過輕鬆和混是有很大差別的。輕鬆地上課是對課程有信心,信任課程的價值,重視它對孩子的影響,而不在孩子是否學會它的技能。如果不以學會為要求,讓他們逐漸喜歡,是不是比壓著學生學會了更好呢?教育專家一定說是,家長可能會說不是,老師則有些會說是,有些會不是。但不管如何,藝術學習輕鬆絶對比嚴肅重要。

評量的時候試著把《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的觀點用進去,評量的時候把創意點的特別的提出來。也就是學生即使表演的並不怎麼樣,老師必須去發掘他們的創意點,而且要給每個學生都有創意的分數,儘量幫學生發現自己的創意之處。不止如此,更要進一步地把聲音和動作表現表戲的每一個細節都分開打分數,而且要說明理由, 讓學生發現他的聲音表現很不錯,如果動作的表現更好,分數就更高了。評量如果是用來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樂趣,而不僅僅是評價學生學習的成就而已,一定更有價值。學生的表現往往會讓人刮目相看,如果能夠利用評量來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教學的本質就是激勵學生,當學生得到了激勵,分數就什麼都不是了。

Facebook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