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專家曾經錯誤的認為,人腦在六歲以後幾乎停止成長,往後的能力都受限於六歲以前的腦部發育狀態。影響所及,讓許多人誤以為孩子在六歲以前加以培育,未來就會聰明靈敏;如果錯誤過了這個黃金培育期,對於腦部的成長與學習將無法發揮很大的作用。
但是最近新的研究顯示,人類的腦神經有極強的可塑性。不問孩子幾歲,只要家長了解腦部的運作,就可以營造學習環境,幫助孩子發揮獨特的創造潛能,讓生命更快樂、更有趣,也充滿更多可能性。
創造力在人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讓我們從徒步行走,進步到可以搭高鐵;從只能遙遠的仰望月亮,到可以登陸月球。創造力幫助我們從看似乏味的生活中,營造出新的變化,讓幾乎困頓的狀態找到新的出路。
許多父母早已意識到創造力的重要,卻不知道如何培養,因為「創造力」看不到、摸不著,非常抽象,而且大多數台灣家長都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因為對創造力的陌生,讓家長對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感到束手無策。
在人人渴求創造力的年代,誰有得天獨厚的創造力呢?一般人認為,創造的天賦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才有,像是愛因斯坦、畢卡索、賈伯斯。其實,創造力人人都有,而且人腦的構造就是要幫助我們發揮創造力的。
雖然科技仍然無法窺見人腦全面運作的方式,但是已有足夠的資料顯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
創造力的運作,包含了腦中某些特定的運作機制,而這些機制是可以經由有意識的努力與練習而引導、發揮出來的。
以藝術發展來說,鼓勵塗鴉,就是讓孩子以天賦的能力去體會創造的喜悅。當他們在紙上自由揮灑,看到自己畫出各種點、線和形狀,以及人物、房子、汽車等生活中常見的景物時,孩子的觀察力與意志力經由繪畫的過程得以自由發展,讓創造力與生活找到了連結。
但孩子的創作方式與意志會隨著成長而漸漸改變。他們從年幼時無拘無束的塗鴉,漸漸轉變為有目標、有目的的作畫。當八九歲的孩子無法滿足自己對寫實的渴望,或者無法創作出成人眼中的好作品時,就會對自己感到失望,最後放下畫筆。
每個生命都擁有創造的天賦,就像腦部研究學者的結論:每個人的腦子都蘊含發揮創造力的機制與能力。當孩子面臨困頓的創作時期,大人能夠給予適切的引導與鼓勵,孩子就能突破渴求寫實的困境,找到屬於自己獨特創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