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成福國小教導主任 謝基煌
自己從小就喜歡拍照,記得國中時的畢業旅行,第一次用傻瓜相機拍照,一卷底片只洗出十幾張的照片。拿照片時,老闆一直說觀念錯誤喔!當時那種失望到現在都還歷歷在目,心想,不是對著想拍的東西按下快門就可以了嗎?
結果換來的是沖印店老闆一張一張地跟我說明,這樣是光線不足、這樣拍閃光燈是打不到的、這張可以這樣構圖……。對我來說,那真是一次學習,後來有機會使用父親的單眼相機拍照,再拍出來的照片,就可以拍幾張就洗出幾張了!這樣的學習經驗沒有讓我害怕攝影,反而更投入攝影,後來的零用錢也幾乎都花在買底片、沖底片和洗照片。父親的那台canon單眼相機AE-1,陪我度過了那一段愛攝影的年少歲月。
目錄
拍照不是按下快門就可以了嗎?
因為自己國中是念美術班,常會需要透過去拍一些相片影像來協助繪畫及構圖,所以常會到處去拍照,好增加繪畫的素材。最喜歡和高中同學小柯及小哥三個人,利用星期六下午沒課(當時星期六還必須上半天的課)帶著書包及相機,就從前鎮港出發坐船到旗津,去拍海和夕陽。拍著拍著,發現攝影已成了自己的興趣及目地,並不只是為了拍繪畫素材。學生們都說我很像小玉的爸爸,相信看過小丸子卡通的人,都一定很清楚小玉爸爸對於拍照的瘋狂程度……我是沒那麼誇張啦!但是非常喜歡拍照倒是真的!透過相機記錄生活、留住感動、從鏡頭不同的視野去感受世界,廣角的視界、微距的視界、望遠的視界……這些都開拓了我對於世界的看法。
一個晚上,被地震震醒,醒來後還以會是自己在作夢,半夢半醒間,突然問起自己,攝影和我,到底是什麼關係?透過鏡頭,我到底要做些什麼?為什麼我那麼喜歡攝影?透過快門所凝結的時間及畫面,有什麼意義嗎?現在有那麼多人在拍照,動人的畫面在網路上隨手可得……那我為何攝影呢?發現、感動、記錄、分享……從身邊透過鏡頭重新去觀察世界,讓感動凝結在畫面中。當照片被淚沾濕時,或許,我就能夠展開不同的旅程……。
但是我的怔忡並沒有持續太久,兒童攝影教學讓我找到自己攝影的存在目的。從剛開始帶著自己班上學生到處拍,到帶著學校攝影社學生去上攝影,然後成為電腦與藝文的科任老師,透過電腦課和藝文課進行攝影教學,甚至帶著一些家庭弱勢或是特殊的學生進行攝影社團教學。
為什麼教兒童攝影?
兒童攝影教學和兒童畫教學很像,重點不在於教了孩子什麼,而是在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自由創作,用自己的角度與眼睛來呈現自己的純真。所以我的第一堂課總會在五分鐘內講解完畢,其他時間就讓孩子們去拍、自由地拍。我的五分鐘說明只是工具操作及基本安全提醒,其他時間完全讓孩子們享受攝影的自由與樂趣。就像在教兒童畫一樣,指導與不指導間的拿捏,真的是門學問!想要純真,又想要夠水準的影像作品,真的要拿捏得很好,但我相信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孩子及環境都是獨特的,老師也不一樣,並沒有一定的好壞。我的作法,也不一定適合其它學校或是環境。
透過孩子的眼自由創作,準備好的相機和適當的影像後製,學生在其中獲得的自信與成就會超乎我們的想像。孩子喜歡攝影,對於影像便能有感覺,也能感受到影像之美。題材部分從生態攝影、同學間的人物攝影、旅行風景攝影入手,目的所追求的是真、善、美,境界好像很高,其實不然。就是追求、就是態度。
兒童攝影教學的四個階段
在數位相機越來越普及與功能越來越強後,攝影的觀念已經和過去不同了。孩子可以不用想太多,不去考慮構圖和目的,就是按下快門,依自己的想法和視角,去拍自己的作品。在孩子剛接觸攝影時,我採用的就是自由攝影,不去教構圖,只教他們如何操作相機、如何保護相機,之後就讓孩子任意按下快門,讓孩子透過自己的作品來學習,而不是學習別人或是大人的作品。透過他們自由的攝影,我們一定能發現孩子的想法和創意,這是自由攝影時期。
帶孩子攝影的第二階段就是醞釀期,透過孩子拍下的作品,和孩子聊他的作品,問他為什麼這樣拍、有沒有特別的目地與想法,之後再讓孩子們互相欣賞同學們的作品,讓孩子瞭解影像的魅力和背後的故事。透過自己的作品和同學的作品,來學習什麼樣的作品是美的、是有故事張力的、是吸引人的、是有趣的。透過自己的作品和眼光,了解自己、同學和老師的想法,知道怎樣修改會更好會更有力量和內涵,再去嘗試或是重拍。
第三階段就是透過分享專家和老師的作品,告訴他們構圖、曝光和景深,透過攝影形式的討論和分享,讓孩子知道攝影師創作時的想法與內涵,是屬於技巧加深時期,也讓孩子知道客觀的攝影角度。
最後一個階段,又回到第一階段:自由創作時期。只不過這一個時期是有題目的,依據自己的題目去創作和拍攝,不再只是任意拍,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後,試著透過影片軟體與簡報軟體將作品做故事性的呈現,透過影像來說故事,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
透過鏡頭,孩子就能飛翔
攝影這個媒介,可以減低技巧、智力、城鄉差距、訓練……對於創作的影響,不會修辭學、不會繪畫技巧、不會說故事……沒關係,只要按下快門,影像就會出現,作品就完成了!孩子可以從中得到許多的成就感,透過攝影去發現孩子的創意與感受,是最直接且容易的。從自己和別人的身上發現美感、從作品中發現力量和故事,這樣的教學,是孩子非常有興趣的。
我最喜歡看到孩子拿到自己攝影作品的笑容,感動我的除了是孩子動人的作品外,更動人及感人的是….孩子拿到作品的喜悅與成就感,那是支持我一直充滿熱情、一直願意走下去的原因。
相機在孩子的手上,可以是個玩具、也可以是個記錄工具和創作工具,他們可以透過相機記錄自己看到的『視界』,或是外在的感動。
只要將相機交到孩子的手上,不管孩子在班上的功課、平常表現或是家庭背景的差異,都不會阻礙他們的創作。因為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大家都是公平的。從許多功課或是家庭弱勢的孩子身上,我發現了他們的創作潛能與自信,這是我帶著孩子們攝影後感覺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只要願意提供攝影的機會給孩子,他們的專注與喜悅,作品所帶來的驚喜與感動都會讓身為大人的我們發現,我們真的要向孩子們多多學習。
我希望透過孩子手中的鏡頭,讓孩子長出一對翅膀,飛離負面的情緒、飛離缺乏自信的枷鎖、飛離以課業論斷一切的教室、飛離弱勢的家庭影響,飛離……任何的不愉快!透過孩子的鏡頭,我看到了孩子的笑容、眼中的自信、積極學習的企圖、渴望記錄生態、樂於創作的心,還有讓人感動的改變。
有些孩子雖然一年級到現在都是全班倒數第一名,但是看他們第一次因為自己作品被同學讚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活動中被展覽、第一次在校外得獎和領獎、第一次得到獎金的鼓勵、第一次可以很有自信地指導同學……我真的相信,透過鏡頭,孩子們就能飛翔。
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和教數學等學科是不同的。我不認為教會、教懂是最終目標。孩子的創意與獨特性,藝術情境的體會,反而更重要!學科課程需要教授、引導,但是藝文課程有更多時候需要醞釀。
教學就像釀酒,時間到了,就好了!不用急、不能直接加酒精,因為每個孩子成熟和發酵的時間並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要耐心等待,停下來等待,有時比積極地教或引導更重要。因為孩子是孩子,並不是我們,可是我們卻常常用自己的想法與歷程去理解孩子的學習。
我對藝術與人文課的期望,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喜歡藝術,喜歡畫畫和創作。很多孩子在低年級時本來是很喜歡到處塗鴉的,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上了越多藝文課後,反而越不敢畫、越不喜歡畫了!為什麼呢?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畫畫?
孩子開心體驗藝術的美和創作的趣味,進行生態寫生和攝影時,就讓孩子直接穿著青蛙裝走入水塘中去觀察和寫生,用身體去感受水冰涼的感覺,讓太陽曬在頭上,微風吹在自己身上……。
上素描時,就讓孩子一手拿著炭筆亂塗,另一隻手拿著老師剛買來熱騰騰的白色饅頭當擦布,感受炭筆在紙上面跳動的感覺,還可以邊畫和邊吃饅頭!炭粉塗在身上和臉上都沒關係,甚至有三年級的學生在將炭粉洗掉之前,將手中的炭粉通通塗在臉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小黑人!
這種快樂,大人能體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