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omba樂舞在芝加哥的發展談藝術教育

2016年的第一場藝鼠,邀請許嘉寶博士分享在芝加哥社區的研究,主題是文化認同及文化再生。如何重新理解傳統藝術的意義,為當下的生活注入新能量,在媒體充斥、資訊爆炸、傳統價值快速更迭的今日,這個議題凸顯了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挑戰。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分享社區藝術教育的能量。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
莊火山花白的髮色透露出己過半百的歲月,而經年古典音樂的薰陶,使其散發著儒雅的氣息與昂然洋溢的生命活力。調音師是一份詮釋「聲音」的工作,即如「左岸琴聲」書中所形容的:「一位調音師有部份像是科學家、有部份像藝術家,還有一部份像心理學家。」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由近九千個零件組成的鋼琴,堪稱是「工業的藝術品」,但這項樂器隨著製造技術的進步,的確讓聲音的特質愈來愈動人,不過其中如果少了「調音師」適時地調整,鋼琴可是會「荒腔走調」,調音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月的藝鼠講座邀請到任教於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林文一教授,講題是:中國城市的文化創意轉型-工業園區的藝文化與設計化。中國的大城市,例如上海與廣州,已不滿足於聚焦經濟或產業上的發展,它們開始更多關照於藝文、設計、創意活動及相關產業對於城市發展戰略、場所行銷等的影響。

郭城孟教授素有「臺灣蕨類教父」美譽,在其從容不迫的故事節奏中,帶領您重新看懂臺灣的生態紋理,既可以從臺灣的角度看世界,也能夠從世界的角度看臺灣;臺灣立基於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之上,孕育出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原來整座臺灣島其實就是一個生猛有力的世界遺產!請一起來看看這些你不曾發現的台灣生態之美。
六月的藝鼠講座,邀請到張弘旻老師,分享由她所帶領的國北教大藝設系大四教育實習學生,在書店裡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與教學,書香與藝術零距離碰撞,也證明了書店可以是藝術教育系師培生構築起藝教理想的地方。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