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教育網

為全球華人藝術教育的明天而努力

No02 1 1

音樂課與校園廣播的有趣結合

文/有空的時間都在修樂器的國小藝文教師  黃小兔               圖/小佳

小朋友都很喜歡表演,可是上課都來不及了,還有其它地方可以讓他們表現嗎?什麼時候會聽到小朋友吹直笛?是每年一次的直笛比賽嗎?什麼時候會聽到小朋友演奏樂器?是當學校有重要客人蒞臨時?而且,那些很喜歡唱歌,也想吹吹直笛,甚至很喜歡學老鼠叫的小朋友該怎麼辦呢?當然我們不會舉辦老鼠吱吱叫大賽,但是~ 我們有校園廣播節目鄧公萬歲。

 

對於音樂、表演這樣的科目,透過實際操作是讓知識與技巧轉化為自身能力的重要關鍵;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至今,上課節數的不足看來是個無解的問題,但我還是希望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內化的更完整,於是和同年級的搭檔美勞老師討論了各種場域的可能性。最後,我們決定主持一天中午的校園廣播節目,作為音樂課外的另一個表演空間。

 

 

喜歡音樂創作的我與擅長海報文宣設計的美勞老師,開始了我們的簡單構想,她負責活動的宣達,海報製作,我則模仿一般廣播節目作了片頭曲及一些配樂,而節目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來節目作各種聲音的表演;我們將節目名稱定為「鄧公萬歲」,假設鄧公國小是一個國家,全校的師生就是全國人民,每週中午開播一次,當我們收到報名表時,就會拎著鑼,浩浩蕩蕩的到班上去「發聖旨」!通知他們來參加節目。接下來,就是規劃一些主題單元了!五年來,我們大約製作了以下的活動:

 

1.      童謠狂歌大賽:比賽唱童謠(低、中、高年級)

2.      十二生肖模仿秀:模仿十二生肖的聲音(低年級初試啼聲的最愛)

3.      鄧公詩人節:新詩創作分享(高年級、老師)

4.      聲音舞台:各年級音樂課程的成果分享、及其他科目的呈現(全部年級)

5.      鄧公大搜查:認識學校老師的活動(全年級)

6.      節慶接接樂:名詞接龍比賽(全年級)

7.      萬歲卡拉ok:唱歌表演+兒歌教唱(全年級)

8.      我的主題曲:配合藝文課上課單元(五年級)

 

 

 

還記得第一年,兩個人總得花許多時間作前置作業、寫主持稿;等慢慢上軌

道之後,只要擬出大綱便能對話了!雖然作廣播有些辛苦,但好玩的事情也挺多的,像是十二生肖模仿秀,出現了許多假想中的動物聲音,例如龍在飛翔的聲音,或是奇怪的兔子聲音,還有各式各樣的豬叫聲也是節目中的常客喔!這個單元讓剛進學校的一二年級小朋友可以開心的在全校耳朵邊展現自己;而節目裡的招牌單元是「童謠狂歌大賽」,這是個考驗孩子耳朵和記憶的比賽活動,事實證明,小朋友的表演慾是很強的,常因為報名人數過多得先利用午休時間進行初賽來刪減人數,選出的優勝者才能到節目上進行現場比賽。在這個單元裡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原本該朗朗上口的好聽兒歌,已經消失在他們的學習之中!例如家、朋友、紫竹調、太湖船等等。心裡除了覺得可惜之外,也感到擔心,孩子們喜歡接觸流行歌,也喜歡演唱流行歌,卻未能在學習階段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練習演唱音程簡單、節奏單純、甚至歌詞情感也較直率的兒歌童謠,就直接跳入了流行音樂,對於唱歌的練習、聲音的控制以及對樂曲的認知程度,都容易流於表面。

    有鑑於此,今年將童謠比賽改造成新的單元萬歲卡拉ok,學生可自行報名來參加,唱自己想唱的歌,而每次的節目裡都會教大家一首兒歌,參加這個單元的同學在演唱自己的歌之前,要先挑戰當天教的兒歌,通過之後才演唱自己的歌。我們希望這個新單元可以讓孩子們持續地認識一些兒歌;最好玩的是,每每在挑選要教的兒歌時,教師休息室裡的同事們會提供各種意見,或是跟著我們的練習一起哼唱,這時候,常常可以聽到很多老師的兒時故事和不同年代的兒歌呢!

    廣播節目實施到現在,已成為我音樂教學上一個很重要的輔助,自然而然,在設計課程時會將它結合在內,以下為其中的範例:

 

◎藝術與人文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單元二:Feeling file之「音樂靈感」

在生活中….許許多多的角落…總有一些音樂環繞著我們……也許是一些襯托情境的「配樂」;抑或是符合情境令人動容的「主題曲」…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這些小小的片段為自己作些編輯並與大家分享…

    活動一:當兔子遇上音樂小精靈

    *兔子老師學習音樂的小故事,並代入本此學習的任務介紹。(直笛演奏與齊唱)

3

討論發表

實際操作

◎藝術與人文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活動二:音樂小柯南

    *和孩子一起去尋找在生命中的某個角落曾經出現的音樂小片段,與家人分享並收集家人的音樂線索(訪問與分享)

    ※本單元邀請表現優良學生上校園廣播發表

3

實務操作

參與討論

學習單

◎藝術與人文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活動三:創造新印記

*過去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一段音樂,如今再次聆聽是否有不同的感受呢?抑或是令你感動依舊呢?現在的我可以依照我所有的能力,為這個片段再次複寫新的記憶嗎?

    a.Rap節奏練習

    b.歌曲的改編與節奏的創作

    c.簡易舞步練習

    d.we are Dancing Queen!!

※本單元與校園廣播做結合

6

小組合作

實務操作

態度檢劾

學習單

◎藝術與人文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活動四:我的音樂童話

*在我的心中的音樂與別人的,到底有那裡不一樣呢?讓我們與大家一起分享吧 !(由自己要介紹的音樂而延伸的呈現)

    A組展演(dance、戲劇等動態表現)

    B組展演(音樂、文藝等創作表現)

    C組展演(器樂演奏分享)

    D組展演(音樂欣賞分享)

   活動五:教室裡的音樂謬思

*影片「我們這一班」介紹,片段欣賞。

5

        

1

實務操作

態度檢劾

學習單

展演

 

    透過這個小小的廣播節目,除了可以提供喜歡表演的同學來大顯身手外,也讓我多了一個最棒的方式來鼓勵課堂上表現出色的孩子;更重要的這也彌補了些我們在藝術與人文課程時數不足的問題,並且將音樂與表演的影響力擴散到藝文課之外。校園中,有許多隱藏的資源,稍為利用與課程結合,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 鄧公萬歲節目選播–怪獸園

我要回應

Tree01

尋找松園

     尋找松園                             文/River


    海濤洶湧,洶湧如今夕
澎湃如昔,松風在深山澎湃
一盞燈,亮在異域            – 楊牧

        位於花蓮美崙山斜坡上的松園別館,是我的私心鍾愛的景點。多年來它被賦予的奇幻色彩:據說當年還是神風特攻隊的招待所,敢死隊在此受天皇所次御前酒享樂的一夜;隔日,便如櫻花墜落般的自殺攻擊。也曾傳言高階日本軍官,在此切腹自殺。


那時破舊荒廢的日據時代古蹟,充滿鬼影幢幢的神話。「泉生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夜晚凌亂松影與斑鳩鳴唱,叢生雜草與帶著鹹味的海風。它是我們夜遊聚會探險,眺望溪流、出海口的神祕角落,也是我們拍攝實驗電影的場景。


松園居高臨下,守護著美崙溪蜿蜒入海,與花蓮市維繫著又近又遠的微妙距離。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的原鄉。不經意的荒草樹石中,竟恍惚記載著上古神物漫走的痕跡。

        奇萊平原(花蓮市)各部落族人便奮力對抗金髮藍膚,身材巨大的阿里卡該(Alikakay)鬼神,祂盤踞在美崙山上,做惡人間。美崙山成為森林蓊鬱、樹藤盤紮,神秘不可侵犯的「禁地神山」。族裡的巫師用台灣芒「希納里迪」(hinalidih)結界劃分神聖與世俗空間,從此,阿里卡該不再四處捉弄作惡;反用祂的廣大神通,幫助族人生活。


重建「神聖與世俗空間」,將這滄桑半世紀,飽受侵蝕脫落屋瓦房舍,整個重建改造,規劃成為一個休憩咖啡庭園與藝文空間。經歷繁華衰落與重生,外頭街道擾嚷依然,這裡靜謐靈性依舊,「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假日可以悠然探訪的角落。


六十餘株近百年的老松,大傘般遍布撐起,是「松園」的由來。據說早期是日軍從琉球引進,又名「琉球松」。松樹受美崙湧泉之賜,株株姿態俊逸蒼勁,坐在松林庭園中喝杯咖啡,俯瞰市景與港灣,享受陣陣海風吹拂,松林光影舞動的瞬間,松果悄然落下,這是獨特的感官享受。「餐翠腹可飽,飲綠身須輕」。

↑本圖出自「松園別館」官網。漫畫家敖幼祥所繪的「松園別館」


午後,厚重的雲層和斷續的雨,充滿意境的松樹,成一幅冷色調的黑白照片。除了松林之外,還有向蕨類、血桐、芒草、榕屬植物等;雀榕穿過水泥牆,深入建築物內蔓延。而後院的水生植物池更是生趣盎然。一個歷史空間與自然生態交織成松園的特殊風貌,正是松園獨特之處。

        和洋混合式二層樓主建築裡有藝術品展示空間、書店、藝術家工作平台、工藝教學空間、咖啡廳等,越來越具規模。也曾有過戶外裝置的「漂流木藝術節」。當然盛產詩人的花蓮(楊牧、陳黎、陳克華…),也有獨一無二的「太平洋詩歌節」。(已經辦到第三屆)


更特別的,是這些或利齒或朱唇的詩人兼詩評家,他們這三天中會在「松園別館」,在漫天的藍與漫地的綠蔭松針間,唸詩與分享。「微涼的十一月初,到濱海小城花蓮,有松濤、蛙鳴的美崙山「松園別館」,聽太平洋詩歌節詩人們在山藍、水藍間,誦詩歌之清音,織秋日之斑斕,已是島嶼東部,乃至於台灣詩界,一年一度的盛事。」


下回到花蓮,別忘來杯有松針的下午茶。


完全免收費的松園,它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也是戶外教學的好去處。花蓮市中正國小美術班–吳偉玲老師,發展出水墨的整合課程。「松濤盈耳、松香撲鼻、松針遍地、松影入畫…」空間能量、社區文化與美學結合的課程。

    


探尋松園,感受生命

時間:2004,5/6  星期四   第二,三節
地點:松園別館

課程設計緣起:因應《生命的喜悅》兒童畫展覽,故設計此單元讓孩子親近地土,從活過六十載的老松搏鬥史,斑駁牆桓蛻變中發現生命的軌跡,進而在變遷中讚揚土地的生命力!

教學目的:

1.接近實場感受古蹟新風貌並激發花蓮子弟愛鄉土情操。

2.現場速寫觀察,實地體驗培養對大自然的敏銳性。

教學內容:

1.關注 

A 關心花蓮珍寶90高齡老松們,並其衰殘救治之貌。
B 當地生態面貌,發現植物的生命力。
C 建築物的再造,閒置空間的再利用。

2.回饋 

A 尊重生命及場域,愛護地土。
B 觀察描寫紀錄老松此刻面容。
C 對愛護松園別館行動再思考。
D 感謝館長及為我們服務守望老松的叔叔阿姨。

參考資料:松園別館網址http://pinegarden9.myweb.hinet.net/pine.html

       

  

我要回應

No01 5

no.1-4 人文真是難搞的東西

文/小佳    圖/楊文渝           經過3個月的資料彙整及徵稿,很多人提供了他們寶貴的意見,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小短文,來源是透過E-mail及MSN的投稿,雖然精簡,也明確的表達出 閱讀全文

No01 4 1

no.1-3鄧公人文與校園生態

文/喬瑛,始終關心人與環境的一年級導師         圖/小佳.文欽   鄧公的教育人文─優質教育,教育優質兒童   回首自己在鄉下小學任教時,學校作風保守、封閉,剛從師院裡學到 閱讀全文

已完成複製!